一片“金叶子”铺就山乡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3-11-19 18:34:52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初冬,沿河自治县中寨镇。万亩茶园,绿波荡漾。茶山上的雾气里夹杂着茶叶的清香,这里因为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白茶优良的品质。


图片


  2018年4月,靠种植白茶富裕起来的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同年7月,安吉县黄杜村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正式签订捐赠“安吉白叶一号”茶苗360万株发展1200亩茶园的协议。


  经过5年发展,中寨镇受捐的360万株1200亩“白叶一号”茶苗在土家山乡扎下深根,陆续进入初产期。5年来,中寨镇以此为示范引领,迅速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截至目前,中寨镇茶叶种植已覆盖11个村,面积达10800亩,联农带农1133户,“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正在土家山村续写。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初冬时节,漫步在中寨镇志强村茶园绿道,翠绿的茶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刻有“三省五县第一株茶苗”字样的石碑,印证着,因茶致富的奋斗故事正在崇山峻岭间书写。


图片


  望向茶海,中寨镇志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思绪纷飞。20世纪90年代的志强村,曾是最贫困的乡村之一,进村路仅有一条黄泥路。


  43岁的张勇也是村里首批种茶人。5年前,该县多次组织人员到中寨镇调研时发现,中寨镇的土质、气候、海拔等适宜白茶生长条件,当年深秋,志强村300名干部群众冒雨赶到茶山,与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员刘炜、志强村干部张勇一道种下第一株“白叶一号”茶苗,就此拉开“白叶一号”在中寨镇落地移栽的大幕。


图片


  “刚开始,好多村民持观望态度,为推动茶业发展,走村串寨作宣传,招工人,还有专家随时在茶山上指导,一时间,到茶园上班,成了村里的‘新风尚’。”张勇告诉笔者,仅用三周就全面完成捐赠茶苗1200亩和自建茶苗300亩共计460万株茶苗定植,实现三省四县中最先完成整地待栽、最先定植首株茶苗、最先全面完成茶苗移栽。


  近两年,逐渐地,在党员干部带头下,村民们都转行种茶,吃起“茶叶饭”。志强村从最初的摸索种茶,到如今700余亩茶山,张勇在家乡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带动老乡一起增收。


  一片“金叶子”,铺就山乡共富路。现如今,当地村容村貌、村民收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盖起乡村别墅、开上小轿车,中寨镇也成“万亩白茶之乡”。志强村民张金成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不用出远门务工。”


  两年前,该镇推行“返租倒包”新模式,即村民从村集体将茶园每年每亩300元流转出来,实行家庭式精细化管护、加工,产生的收益归承包人所有,实现村民从被动务工到主动管护,提升了管护效率,提升了收益。


图片


  “去年, 我承包的40亩茶园吸纳务工300至400人次,每人每天务工收入120元左右,采摘茶卖了16万元。”张勇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寨镇有166户群众参与“返租倒包”茶园,其中党员26户、脱贫户93户,承包面积4200多亩。


 一片“金叶子”富山乡


  初冬的清晨,雾锁茶山,空气微凉,沁人心脾,工人们手持农具,娴熟地为茶树锄草、追肥。中寨镇大宅村利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红军也走入茶园里,数了下务工人数,道:“这两日天气放晴,还需要大量工人。”


图片


  晌午时分,村民们三五聚首,一边喝刚采摘加工好的秋茶,一边聊起家常,茶饱饭足间,尽享升腾着地气的烟火气息。如今,饮茶已融入当地人的乡土生活,茶不似酒,却足以让人沉醉在浓郁的芬芳中。


  四年前的盛夏,田红军开着自己的皮卡车沿着盘山泥泞产业路,到大宅村最高海拔1300多米的九岭顶,四十多位村民正在开荒整地栽种茶叶。在深度适当的土沟里,茶农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株株茶苗,让昔日的撂荒地披上“绿装”。


图片


  夕阳西垂,在茶山上忙碌一天的田冬、田方兄弟俩拧开茶杯,抿一口清香的白茶,便下山往叔叔家赶去。叔叔家也是地道的茶农人家,五年前,感恩茶“白叶一号”落户中寨,此后规模逐步扩大,叔叔田红军抓住机遇,成为大宅村首批种茶的青年。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大家住新楼房,开小车,吃‘茶叶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选择返乡发展茶产业。”田红军介绍,2018年,感恩茶“白叶一号”落户中寨,此后规模逐步扩大,田红军作为大宅村首位返乡创业青年,也种起茶叶。今年,田红军的茶园扩大到700多亩,茶叶卖到江苏、上海等地。


图片


  夜幕低垂,星灯渐明,大家围坐在一起,茶壶是现代年轻人喜欢的简约玻璃水壶,水是清澈的山泉水,泡沏的是九岭顶山上的“白叶一号”。闻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惬意地细啜一口,一天的疲劳都融化在茶香里。


  茶香缭绕间,家常千万言。话题被拉得老宽、老远。有说春季茶青交易获得利润后,扩大承包规模的,也有说盖新楼娶媳妇、父母养老的……几轮续水,谈兴渐浓,夜已渐深,才回屋歇息。


图片


  “如今,村子后面的九岭顶茶园呈梯状、变绿生‘金’。茶叶在乡亲们的打理下,名气越来越大。”田红军介绍,村里专种“白叶一号”的合作社,其劳务支出每年就达100万元,从起初的1200亩扩建到1.08万亩,中寨镇已是名副其实的万亩白茶之乡,多次获奖。四年来,茶乡人爱护茶,还养成爱喝茶的习惯,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喝茶的队伍扩大:老年人钟情,年轻人逐新潮。


  如今,中寨镇就有1.4万人吃上“茶叶饭”,行走在村寨里,老乡们见面的高频语,“大量招采茶工”“走,采茶叶去”,茶农被茶改变了生活,改变了人生。如今,农家旧舍已经销声匿迹,替代的是一栋栋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楼,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又延伸到山间地头,曾经是穷乡僻壤,换了新颜。


  醉美茶园里的新科技


  “现在茶园进入‘冬管模式’,以便保证来年春茶的保质保量。”11月13日,中寨镇志强村茶园基地,茶农们正忙着除草、增肥,为冬季茶树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图片


  在茶树间,工人们来回穿梭,撷绿凝香于道道绿浪中。茶山下,田红军通过手机不仅可以远程查看茶园工人的采茶情况,还能查看茶青的长势,就连明天预计需要多少工人采茶,都了然于胸。乡风又新潮,偏远却便捷,构成了数字时代的智慧田园。


图片


  “它可以实时在手机上了解茶叶土壤水分含量、病虫害等情况,有效降低茶园管护投入成本15%—20%。更加确保‘白叶一号’的健康生长,生产干净茶、生态茶和放心茶。”田红军说,这是 “白叶一号”5G智慧茶园项目,去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中寨镇大宅村、志强村、三会溪村茶园近1500亩。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搭建气象分析、虫情监控、土壤墒情、产品溯源、现场管护、专家远程指导等模块。


  “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进行主动防御,把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以减少病虫害。”田红军为笔者揭秘,使用这项技术之后,建立茶园溯源系统,将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上传云平台建立茶叶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和全流程科学管理。


图片


  据了解,茶农通过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对茶叶种植、管护、采摘、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一目了然,将优质的产品形象全面直观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目前,园区已安装高清数字摄像头30多个,1200亩茶叶园区全覆盖。2022年茶园管护成本对比2021年投入支出减少200多万元。


图片


  当前,该县强化技术支撑,探索“传统方式+智慧治理”新模式,将先进技术与传统的茶叶行业结合,利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前沿技术,打造一站式可视化数字管理平台,对茶园实行数字化管控,建立整套虫情检测系统。


图片


  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与中茶所、安吉黄杜村等各级专家的对接协调提供技术支撑;强化配套建设,完善园区路、水、电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强化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重点围绕茶园提质升级、茶文旅一体化建设等实现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富茶”的故事在续写。近年来,当地为提升生态茶品牌效应,助力茶叶高质量发展,“借绿生金”,着力打造好“白叶一号”这张名片,提升茶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品牌效应,增加品牌价值,同时,该县立足中寨镇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响应黔货出山,申报“屾山白叶”为“白叶一号”主要品牌,同步申报“屾山奶白”等系列品牌,增强品牌带动效应。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