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思渠镇:古镇颜值飙升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发布时间:2023-12-22 22:24:17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走,吃完饭跳舞去!”这是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思渠社区居民许书英的口头禅。退休后留在生活30多年的古镇,是她最惬意的时光,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姐妹。
位于思渠湿地公园里,篮球场、文化长廊、船舶展览、体育健身区等,成为全镇重要“地标性”场所。
“我们最擅长跳《土家摆手舞》《佳木斯操》,节假日,古镇上游客增多,大家也会停下来围观体验欢乐的氛围。”夜幕降临,许书英与姐妹们如约来到湿地公园的广场上跳起广场舞。
退休三年以来,许书英除了偶尔帮女儿们带孩子,其余时间都是组织广场舞队员编排民族舞蹈,还多次到县里、市里去参赛表演。
居住在思渠古镇大桥附近,许书英的女儿田双燕表示,湿地公园的广场上,从早到晚一直有人唱歌、跳舞,有开直播的年轻人,有跳广场舞的嬢嬢,有练太极的老头……和城里一样热闹。
在百余年前,就在此处,“白日望帆影,夜卧听桨声”,商贾云集、水运繁忙的思渠老码头,见证了思渠古镇曾经的繁华。对于久居在思渠古镇的老船夫何生来说,这是儿时回忆里最美好的场景。
何生今年70多岁,是思渠社区居民,回想起自己一辈子漂泊在乌江上,渡过往的行人和货物,渡了五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我负责渡思渠到隔壁重庆酉阳县青溪村线路,运桐油顺江而下,渡巴盐逆江而上。每逢赶集日,思渠集镇上的许多商贩都争相提前预约我的小木船,大家怕去晚了进不了货……”老人何生黝黑的脸,在冬日的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沉浸在回忆里。
据何生回忆,那个年代,思渠码头的乌江水运,是重要中转站之一,从老码头到沿河县城,大约有29里水路。码头水面宽阔,每天都有30余艘货船经过或在此停靠,船上运着盐巴、布匹等各类生活物资,一到年关,场面更盛。
得天独厚的水路成全了思渠古镇的商业繁荣,成为黔渝两地交往频繁,重庆与贵州水上交通的要津之地。
“我们这里与川渝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发展优势互补,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已成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必然选择。目前,思渠镇跨越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乌江大桥项目,已完成初设,即将开工建设。这又将方便吸引更多游客涌入思渠古镇、涌入黔贵大地。”思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敏说。
据杨敏介绍,思渠镇与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一衣带水、隔江相望,两地群众历来交往密切,由于没有跨江大桥连接,经济交融度一直不高,区域经济互动优势不明显。思渠镇高山村位于酉阳一侧,与思渠镇政府驻地隔江相望,群众到镇政府办事和赶集、求学均通过渡船过江,出行极为不便。跨江大桥建成后,将直接打通沿河官舟、泉坝、思渠、中寨等乡镇群众北上重庆的大通道,辐射带动农特产品“黔货出山”。
据了解,项目实施后,跨江大桥将成为黔渝互通的重要枢纽,成为打通贵阳-沿河-酉阳-重庆又一经济通道,进一步缩减省际运输路程和时间,降低区域要素流动成本,推动黔渝边缘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夯实沿河打造“黔渝经济交流桥头堡”的交通基础。
今年53岁的黎永华,原籍是重庆市酉阳县后坪乡椒梓村,与思渠镇毗邻。
15年前,黎永华与丈夫张永发举家搬迁到思渠古镇上定居,看到黔渝两地来往频繁,张永发似乎看到了商机,用全部家底换来一艘木船,开始做起了思渠到酉阳青溪镇航段的船夫。每到青溪镇赶集日,思渠周边乡镇的土鸡蛋、中药材、桐油等山货,装载满满一艘,顺江而下,这些产自深山里的山珍,将流入长江流域的多个城市抵达市民的餐桌。
“走出去”也要“引进来”,返回时,张永发便载着商贩们进货的各种商品。后来收获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张永发携妻儿把重庆老家的户籍迁至思渠集镇上,买下一栋三层的土家族民居。
随着陆地交通道路的不断完善和兴起,航运的衰落,船员们陷入了新的忧虑,6年前,张永发变卖自己的船只,看到当地市场还没有网箱鱼,他决定买了辆货车跑去湖南进网箱鱼,运送到思渠镇、官舟镇、沿河城区等销售。
“每年夏秋季,玉米成熟,用新鲜的玉米制作成苞谷粑,大家都抢着尝,抢着买。”现如今,黎永华家仍然生活在美丽的思渠古镇,孩子们也在当地上学,黎永华利用自家房屋做起了小本生意,制作土家特色美食。“等游客渐渐多起来后,过不了多久,大家的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文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