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沱水电站:投产十年,带动西部县域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14 23:21:47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冬日暖阳,山水画卷。近日,来自沿河自治县城区的几位游客带着孩子,漫步沿江一条街,打卡这座城郊小镇的新颜,江面上停着几艘货船,远处的群山被清晨的薄雾笼罩,一幅山水画映入眼帘。


图片

  

  十多年前,淇滩镇还蜗居在乌江边的一角,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小镇。而如今,它已然蝶变为一座特色小镇。

  

  2013年,因乌江沙沱水电站建设,淇滩镇搬迁到新址,现如今,集镇规模扩大了两倍,街道拓宽数倍,房屋全都变成了两层以上的新楼房。集镇上有市政广场、中小学校、医院、银行、邮政、车站和福利院等,公共基础建设得到大大改善,配套服务功能持续完善,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和休闲需要。

  

  “移民新居,开启新生活。”在乌江沙沱水电站库区老寨坝移民安置点,电站大坝下游右岸的移民新村格外显目,青砖、白墙、琉璃瓦,三层以上的楼房、路灯和行道树整齐排列在街道两旁。


图片

  

  “老寨坝原是淇滩镇和平村的一个村民组,位于沙沱电站大坝位置。未建电站前,村寨散居在乌江边低洼的石旮旯里。”和平村村民罗廷万告诉记者,“如今,老寨坝已发展到120户,家家户户都是三层以上楼房,每家都有厨房、客厅、卧室、卫生间,移民们住新街道、喝自来水,和城里人的居住环境没有两样。”

  

  “移民后的我们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过得也舒心。”未搬迁前,年过六旬的罗廷万是和平村土地淹没最多的村民,20多亩田土全被淹没。但每亩有1532元的长期补助,一年有3万多元的补助款让他们衣食无忧,用当地老乡的话说“旱涝保收”。

  

  罗廷万说,他家原来的一楼一底200余平方米的房屋被淹没后,他和老伴在移民新村建起了500多平方米四层楼房,还有两间门面,他们利用门面开起了小卖部,每月不愁零用钱。

  

  “沙沱发电厂,是乌江干流级第七级电站,属于乌江干流贵州境内最后一个梯级电站,主要任务是发电兼顾航运、防洪及其他综合利用。”  沙沱发电厂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经理潘剑说,沙沱水电站2013年顺利实现“一年投产四台机组”建设目标,是贵州乌江水电梯级开发的“圆梦工程”。

  

  数据显示,“圆梦工程”动态总投资125.239亿元,涉及沿河乌江沿线19个乡镇、143个行政村、606个村民组,工程建设征地涉及土地总面积52910.68亩,其中:永久征收52072.20亩,临时占地838.48亩;涉及搬迁人口13184人,其中农村人口7287人,集镇人口5897人;涉及各类房屋面积42.51万平方米,处在电站大坝边的淇滩古镇需整体搬迁。

  

  仅淇滩镇需要集中安置的有新集镇、和平村、罗家堡、枕子头、彭华村5个点,新集镇安置宅基地划分时,部分移民人均房屋底层占地面积不足15平方米和户均不足一间门面的,均由政府补足。

  

  2005年11月,乌江沙沱水电站开始筹建,2006年5月正式开工,2007年12月,实现工程一期截流, 2013年5月11日首台机组发电,2013年6月13日四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贵州境内乌江干流水电资源开发圆满收官,还提前十二年完成国家规划的乌江干流开发任务,每年可为沿河提供近亿元的税收。

  

  2013年,沙沱发电厂“西电东送”在武陵区腹地的沿河拉开序幕,沙沱发电厂乘势而上,助力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能源结构优化,拉开了西部大开发序幕。仅2013年的数据显示,沙沱电站建成投产后,沿河全部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速21.8%,增速在全市、全省排名第一位。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