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推动经济发展蓄积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2-27 09:45:51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这是属于奋斗者的春天。最美“春景”里,有着最美“憧憬”。

从2024年出发,黔东铜仁一刻不停。总投资242.6亿元的24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0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协同并进,山水旅游备受青睐……这里正以竞标争先的新气象新担当,赢得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明天。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的方位坐标下,铜仁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经济活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图片

新型工业蓄势腾飞

2月18日,铜仁市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大龙开发区红星电子锂电池再生利用生产线建设项目现场举行。

据了解,本次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46个,总投资242.6亿元,涉及“四化”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领域。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5个,总投资193.5亿元。

图片

作为黔东工业聚集区的“火车头”、铜仁工业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贵州内陆开放要地的“桥头堡”,大龙开发区围绕“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生态工业新城”的战略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已聚集20余家国内排名前列的锰汞钡系企业,正蓄势加速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

如此“丰厚”的“家底”,是培育新型工业的优质土壤。2023年,大龙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91亿元,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值203.22亿元,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两年超200亿元。

图片

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为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指明了方向。

使命在肩,要求更高。对铜仁而言,就是要牢牢把握战略考量和实践要求,以更大的作为实现更大的进步。

铜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抢抓新能源电池及材料行业“风口”及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列入全国首批66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发展机遇,将新型功能材料作为全市首位产业推进,争取全省“一市一示范”试点改革,创新推出一系列举措,让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蓄势腾飞。

图片

围绕全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一核两区”布局,制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市区(县)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以大龙开发区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核心承载区、铜仁高新区为新能源电池应用设备产业集聚区、碧江区为新型功能材料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松桃自治县为锰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万山经开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玉屏经开区为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延伸拓展区的“一核五区”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推动集群产业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

招商引资是区域经济的“生命线”,一批批新项目、好项目的落户,势必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资料显示,铜仁2023年新增新型功能材料规上企业8户,建成投产项目6个,中伟资源循环、红星电子、鹏程新材料列入工信部电池回收利用“白名单”,铜仁成为全省“白名单”聚集地。

图片

同强者比拼,与优者同行,未来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铜仁将进一步做好企业服务,全面梳理“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围绕主导产业、规上企业等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带动全链扩大生产,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整理苗床、搬运薯种、下种、覆盖、杀菌……2月15日,在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的红薯育苗基地,40余名群众分工明确,如火如荼地开展红薯育苗,培育新一年的希望。 

近年来,思南县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红薯产业为示范,高位推动、严格生产、科技支撑、品牌营销,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集育苗、种植、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有效促进红薯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图片

作为红薯种植大县,强化原料供应保障必不可少。去年12月,思南县红薯产业龙头企业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周寨村上寨新建“双高”红薯育苗基地40多亩,标准化育苗大棚20000余m²,保证红薯生产需要。

基地的建成,不仅满足了更多种植户的种植需求,还吸纳了本地40余名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确保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在优质红薯苗的充足供应下,思南红薯产业迅速发展。该县2023年红薯产业产值达3.2亿余元,辐射带动县内外6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薯8万多亩。

“今年全县计划发展‘双高’红薯基地6.5万亩,全产业链总产值预计8亿元以上。”思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贵兰介绍,该县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选育优良品种,培育经营主体,建好种植基地,让红薯供应原料有保障,同时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助推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图片

小小红薯成为亿元产业,是铜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个生动例证。秉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定位,近年来,铜仁不断做大做强生态茶、食用菌、生态畜牧、中药材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下景观、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建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图片

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铜仁10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投产茶园面积达128.6万亩,红薯种植面积达59.3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达7.6亿棒,中药材种植规模达70.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260.9万亩,投产果园面积达67.4万亩,年出栏生猪、肉牛、肉羊分别达229.6万头、29.2万头、73.1万只,形成了以生态茶、薯类、食用菌、中药材、蔬果、生猪、牛羊、家禽、蜂蜜、生态渔业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绿色农业产业,建成生猪、生态茶2个百亿级产业。

最是一年春好处,东风劲吹帆满扬。铜仁将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做优农业,大力推动以茶叶、生猪、蔬果、牛羊、食用菌、家禽、中药材、红薯、蜂蜜、生态渔业等10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形成9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月18日,正月初九,“舞动梵净山 群龙荟萃闹新春”主题活动在梵净山景区莲花广场举行,来自江口县各乡镇(街道)的8支舞龙队和2支茶灯队欢聚一堂,各展风采,为游客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盛宴。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声,一条条威武霸气的龙摇头、摆尾、游动地追逐嬉戏眼前的花球,吸引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喜庆时刻。

图片

游客刘继权拍了许多视频和照片,他说:“来到梵净山,在山上感受到了蘑菇石的伟岸与神奇,在山下体验了民族舞龙的节日气氛,也感受到了当地的热情,一定还会再来。”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素有“名岳之宗,武陵之源”美称,是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保护地之一,犹如一部浑然天成的地质史书。

梵净山申遗成功后,铜仁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成立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主动承担起保护遗产地的责任和义务,精心呵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之美。

图片

铜仁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突出生态这个最大优势,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最大特色,打造世界生态旅游景区,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铜仁充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坚持一手抓流量、一手提质量,不断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整体规划、精准投资、精深开发,全力构建以梵净山生态旅游经济圈、锦江体旅融合示范带、乌江流域生态旅游带、中南门文旅融合消费区、万山工业旅游示范区、石阡温泉康养度假区为核心的“一圈两带三区”生态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

图片

加强融合联动发展。做强“旅游+”文章,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工旅、康旅融合发展,培育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一批山地户外体验式、红色民族文化研学式、全季节乡村旅游主题式精品路线。同时推动与省内及武陵山周边重点景区联动发展,深耕日韩、东南亚及成渝、长三角、粤港澳等客源市场。

图片

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服务水平。从名优小吃、非遗美食、精品酒店、特色民宿、交通网点以及智慧旅游平台等方面发力,打通旅游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数据显示,铜仁2023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8%、114%,游客人均花费突破千元。该市2024年将聚焦“三大要素”,深入实施“四大行动”,全面落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十条措施,为全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书写铜仁华章。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