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镇联动 强村富民 | 沿河谯家镇:产业兴旺百姓乐

发布时间:2024-07-06 20:08:40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夏日炎炎,走在沿河自治县谯家镇猫阡坝村、桂鲜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一行行茁壮的玉米株、大豆株长势喜人,迎风摇曳。尽管烈日当空,但县里来的农技专家和镇、村、组干部依然不停地在基地里指导村民们进行细致管护,只为今年大豆玉米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近年来,谯家镇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着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努力实现“一地双收”。今年全镇因地制宜实施“3+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00亩,实现全面移栽。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这是谯家镇根据土地墒情,坚定实施产业强村富民的真实写照。

  谯家镇,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是贵州黔东北乌江边的一个“红色重镇”。1934年7月,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转战沿河,在谯家镇白石溪村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此建立了云贵高原上第—个红色政权,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

  近年来,谯家镇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开展“四下基层”,坚持走群众路线、走实践路径,走进群众家中和心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脚步走进村寨、感情贴近群众、工作符合实际,办成了一系列群众看得见又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镇,村村建立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活动入心入脑;大力推进平安城镇建设,依法营造良好的招商营商环境,以法治文化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渐增强。

图片

  与此同时,拥有良好生态、优美山水、凉爽气候等山地旅游、避暑休闲的天然条件和地理优势的谯家镇积极施策,确立以打造沿河南大门“休闲避暑之乡、红色旅游胜地”为目标,着眼提升乡村颜值和农民幸福指数,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把握新时代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和生态经济发展等战略契机,围绕红色革命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推动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基因”“绿色屏障”变成一串串可持续的“致富密码”。“休闲避暑之乡·红色旅游胜地”品牌愈来愈响。

赓续红色基因 打造特色文化小镇

  “青钱泽,土地湾,红旗猎猎歌漫山;杜鹃花开烈士血,革命精神铸旗杆……”90年前,红三军在沿河播下“红色”种子,照亮人民群众前进的方向,这首土家山歌唱的是当年红三军在沿河时的情景。

  如今,九十年过去了,在谯家镇长征村和白石溪村仍然保留红色遗迹14处。2021年,沿河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与“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整合建设,加快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长征村、白石溪村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声名远播。

图片

  “我们以革命遗址管控保护为重点,坚持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引领基层治理有机结合,注重把红色元素、党员教育、集体经济、农村治理和风貌改造融入项目建设,以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引领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谯家镇党委书记陈俊说。

  目前,已建成党员培训中心、黔东红色文化传承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党员党性教育教学点、党建联建教学点等,修缮了独立团部、红军医院,建设红军步道、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驿站,进行红军街改造、道路亮化,推出“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等主题文旅活动,带动周边村庄“农旅产业”迅速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根据县委要求,成立土地湾红色黔东党委,将长征村、白石溪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红色文化人才示范区4个党支部纳入党委统一管理,形成“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人才共用、发展共享、乡村共治”模式,着力把红色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图片

  创新模式,让“红色经济”活起来。近年来,该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大户、典型示范户,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农户自筹的发展方式,盘活集体资产、群众闲置房屋,打造民宿、超市、餐馆等,推出红色餐饮、红色休闲、民宿体验等旅游项目,配套打造吃住游乐一条龙服务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多层级发力,多渠道增收。2023年以来,村里各项经营性收益已达150万元左右。

  积极探索“党建+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模式,长征、白石溪村集体因地制宜共同发展生态养鱼、稻田养鱼、油菜产业、红薯种植和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整合土地资源900余亩入股土地湾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稻油轮作农耕文化园600亩、红稻120亩、辣椒120亩、板栗50亩,养殖生态鱼2万余尾、生态鸭1000只,开发红村菜籽油、红村大米等品牌。

  优化资源,让“红色旅游”火起来。以建设长征红色文化园为契机,依托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的修复投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谯家镇长征村、白石溪村与周边枫香溪镇、木黄镇的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来,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大格局,建成吃、住、游、乐一条龙服务的红色旅游路线,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体验式、实训式“红色教育+旅游基地”。开发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有趣的“红色+”新项目,谋划编制素质锻炼和野外生存体验等旅游拓展项目,规划实施培训中心大楼、军事体验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白石溪村、长征村特色乡村旅游,将村庄的空间改造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对村庄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升级,实施微花园、微菜园、微田园“三微园”改造。同时,探索创新红色旅游与人文旅游相融合的新发展模式,举办“沿河·土地湾踏青赏花活动周”系列活动,串联融合黑岩门等周边网红景点,逐步建成集红色教育、干部培训、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红色文旅路线。从昔日偏僻的村落,到现在焕发生机的红色旅游景点,九十年前红军整编休养驻屯的革命老区土地湾,正在绘就崭新的美丽蓝图。

图片

  拥有五万百姓的谯家镇,随着平安谯家、活力谯家、生态谯家、魅力谯家、幸福谯家、和美谯家建设的逐日推进,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佳期,正焕发出魅力四射的时代风采。

 挖掘资源优势 生态旅游风生水起

  山水林田皆是资本,绿色宝藏亦是“钱库”。近年来,谯家镇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唤醒“沉睡”的自然资源,走生态观光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黑岩门网红打卡点,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山顶,地势宽阔,有伏羲神石等古老传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了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图片

  随着“短视频产业”的兴起,黑岩门成了众多网友的打卡景点,从而带动周边美食、露营产品等火热销售。

  “谯家镇共有25个村(社区),黑岩门火起来后,到景点摆摊的有周边15个村的村民,最多时有50多个摊位,生意好的烧烤摊一天毛利润就有万元左右”。罗来海说,在短视频的传播影响下,2023年到黑岩门避暑游玩人次达10万人次以上,四个月经营性收益上百万元。

  黑岩门夏日游玩最佳时间是5月到8月,由于海拔高,11月份就进入寒冬,特别是下雪天,也有不少外地人到上面赏雪观光。

  2023年夏天,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黑岩门成了沿河周边乡镇以及印江、德江、思南、酉阳、秀山等县外游客避暑的主选旅游景点。

图片

  据悉,除了黑岩门避暑地,在大木村还有一座连接中界镇和晓景乡的渡口,也是当年红三军往返晓景乡长岗岭和谯家镇桐油台的渡口,渡口连接着晓景乡暗塘村和中界镇高峰村,到两乡镇集镇仅几公里,到土地湾也只有10来公里。古老渡口,如今已成为人们文化探古和寻觅乡愁的一方佳境。

  晓景和重庆南腰界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十分丰富。近年来,沿河不断把红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文物保护传承。目前,连通三地的公路已打通,为连片打造“谯家—晓景—南腰界红色旅游线”提供交通支撑。

  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谯家镇优美的风景,以万亩茶山、万亩草场、万亩林场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让游客能在一镇之地领略到不同特色的观光体验。

  如今,走进谯家,入目皆绿,移步皆景,让人流连忘返。海拔高,雾日多,气候爽,夏赏绿冬观雪逐渐成谯家生态休闲旅游的主题。

  谯家林场是国有林场,面积达3万多亩,站在该镇最高处高帽顶俯瞰茶场、林场,漫山遍野的松树苍翠葱绿,一片绿色景观尽收眼底。

图片

  “我们抢抓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契机,着力提升谯家森林公园整体水平,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建、林区主管’工作机制,已成功申报谯家林场为省级森林公园,在林区核心地带修建了3公里的观光公路,方便旅客进山观光。”谯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田小冲说。

  如今,在谯家镇,一个个生态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村庄越来越美,越来越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纷纷“雁归”,返乡创业兴业,助力乡村振兴。

 深耕融合发展 打造富民兴业福地

  谯家镇煤炭资源丰富,曾是铜仁最大的产煤乡镇,最盛时有煤炭企业七、八家,小煤窑上百个,一半以上村民以挖煤为生。

  随着生态保护政策出台,该镇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停所有小煤窑。近年来,谯家镇积极探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茶叶、烤烟、辣椒、食用菌、生态畜牧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从“黑色”到“绿色”、从“地下”到“地上”、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转身转型转变。绿水青山回来了,生态农业方兴未艾,美丽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使宾客纷至沓来。

图片

  多年来,谯家镇积极追寻“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的产业转型,矢志不移走农业产业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生产的现实路子。

  谯家镇属高海拔山区,自然环境优越,空气清新,常年云雾缭绕,晴天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非常适合茶叶生长,该镇一直将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目前有生态茶园13500余亩,其中绿茶11800多亩、白茶1500多亩、黄金茶100多亩,年产茶叶近400吨,产值达1300余万元。

  重点布局打造“两区三线一片”农业产业集群,加大生态茶、板栗、食用菌、猕猴桃等特色示范产业和水稻、油菜、烤烟、牛羊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加快建成千牛村、万牛镇和亿元产业经济带、肉牛养殖活体博物馆。如今,生态茶叶、生态烤烟、生态辣椒和生态畜牧业……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绿色产业在谯家遍地开花,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银杏种植、生态果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煤矿产能升级等产业项目如火如荼,推动脱贫攻坚成果愈加巩固、乡村振兴后劲更足。

  目前,谯家镇猫阡坝村肉牛标准化示范场、生态茶场、猫阡坝村烤烟烘烤房等接续承租,运行良好,接力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图片

  近年来,该镇创新推动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高标准、规范化打造美化、净化的文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整合现有的花灯、狮子灯、金钱杆等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产业绿色发展和村民稳步增收。

  如今的谯家,红色底蕴和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红色观光、休闲农业、农事体验、农家民宿、特色餐饮、商品展示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农业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昔日贫困村变成旅游打卡地,一条条生态农业带变成休闲旅游观光带,乡村振兴步伐铿锵有力,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漫步在谯家镇,一片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干净的道路,整洁的民舍,清澈的溪流,七彩的田畴、丰茂的植被,清新的空气,漫山遍野的花儿,让人流连忘返。山清水秀,成为昔日“煤炭大镇”谯家镇如今最亮的底色,最新的成色。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