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镇联动 强村富民 | 沿河中界镇: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发布时间:2024-07-07 17:18:00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初夏,走进沿河自治县中界镇,乡村田野仍是一片繁忙,一个个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富民产业拔节生长……万千群众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一幅幅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

  近年来,中界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强基层组织、强人才引领、强产业发展、促群众增收“三强一促”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打好“组织+人才+产业”组合拳,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总引擎”

  “办好中界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镇党委书记黄进在党纪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二次集中研讨会上说。

  抓好党委、带好支部。该镇以党委带头,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按照“五个有”“五个基本”目标,完善党建功能室,督促21个村(社区)规范悬挂“党群服务中心”标识牌和党组织相关制度牌,撤除不符合规范设置的牌子,不断规范村级阵地建设。

  按照“组织管理、党内关爱、交流平台、先锋阵地”标准,在石柱村建立“阳光雨”党建示范点。以驻村干部包村督导、村干部包组指导、党员包户引导、长效管护员包片劝导和与乡风文明相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融、与爱国卫生运动相融、与党员评优评先相融的“四导四融”工作机制,全面整治完成龙兴村的软弱涣散组织。

图片

  强化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建立了村党支部书记定期述职制度,开展了党支部书记“能力大比武”、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大比武”等活动,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

  庄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勇是2021年11月换届选举选入村干部的。

  2021年,在外面做了20多年蔬菜批发生意的张勇,在镇联系村领导和原党支部书记沈芝友的动员下,毅然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以前只考虑自家的发展,不在这个位置上,根本不会去考虑村里的事情。在镇村党支部书记任职谈话会上,黄进书记要我们多想想如何带动村民一起发展、村集体经济拿什么做文章?我天天就在村里转、在心里想啊。”张勇说。

  刚上任,他凭借自身长期做蔬菜批发的资源优势,无偿拿出2万元资金,帮助村民购买种子、薄膜、农药等农用物资,带领村民发展豇豆产业。

图片

  2022年,试种43亩豇豆,卖了近5000斤,还有西葫芦、黄瓜、圆小瓜等等,张勇全部按市场价和村民结算。在他的带动下,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今年不仅在该村扩大了蔬菜种植规模,还帮助高峰村发展蔬菜种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农村,各项政策的推动、落实,必须靠村级组织,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尤为重要。为优化村级干部队伍,2021年,中界镇通过严格标准选、把准方向育,多措并举,坚持“一升一降”原则,优化村干部学历、年龄结构,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021年来,全镇共调整村级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21人,全部实现了“一肩挑”,“一肩挑”的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9岁,35岁以下7人占33.33%,36-45岁8人占38.1%,45岁以上6人占28.57%;学历上,初中及以下学历1人,占4.76%,高中学历10人,占47.62%,大专及以上学历10人,占47.62%。

  在待遇报酬上,“一肩挑”的村党组织书记最高4385元/月,最低4185元/月,平均4275元/月,年均收入达到了51306元。

图片

  为更好地发挥“党委带支部”的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还以“党纪学习教育”为抓手,聚焦群众需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学习成果转化为为民办事的具体行动,推行了党委“到民间听民声”等活动,将收集到的各种需求及时进行研判,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立刻解决但又是群众所需的就建立档案,积极争取解决。

  今年5月,蛟坝村向镇党委会递交了《请求解决蛟坝村入户路段路灯的请示》:“鉴于我村村民晚饭后喜欢散步的特点,由于入户路上还没有安装路灯,给群众散步带来不便。秋收时农户还需晚上抢收庄稼,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特申请路灯40盏。”

  接到报告,镇党委立即研究,同意了报告并加快部署实施,要求村干部尽快选定路灯的安装位置,启动安装工作。

  “安装的不仅是路灯,更是乡亲的心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臣激动地说。

  通过党委带支部,不仅带“活”了支部的作用发挥,也打开了党员的发展思路,同时增加了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主观能动性,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图片

  “路灯的安装,说明老百姓的心里话有人认真听,群众意见管用了。”在采访中,蛟坝村村民陈星忠说。

  今年来,中界镇继续抓住“党委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这个牛鼻子,明确由党委委员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保一或两个村,明细奖惩制度,激发各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以党委带头,充分发挥支部作用,鼓励支部以党员带头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是我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的主要做法。”黄进说。

人才引育:汇聚乡村振兴“源动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的发展,人才既是源头活水,也是创新引擎。

  近年来,中界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思想站位和工作站位,牢固树立人才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打造人才强镇。

  1985年出生的孙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龙智,2011年换届时,37岁的他放弃风生水起的商贸生意,回村挑起乡村振兴大梁。

  2022年8月16日,作为沿河唯一一个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参加了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代表大会,回来后发动村民在空心李林下种植羊肚菌,自己亲自带头种植30多亩,带着村民一起发展。

图片

  “对于孙家社区的群众来说,发展产业并不难,难就难在大家没技术,更不知道羊肚菌如何种植、管护和销售,因为其技术含量高、投入大、没市场,所以人人都在观望。”龙智说。

  “我先做,做成功了,我把经验告诉大家,大家一起做,确保稳赚不赔。”为了帮助大家解除后顾之忧,龙智挨家挨户走访、开动员会、入户指导、开展学习培训,传播新理念、传授新技术。

  “从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优秀人才中,选择有回村任职意愿的人员进行回引,保障优质村干部人选储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喜说。

  中界镇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镇。近年来,围绕全县“五类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以“鱼米中界”为目标,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等,该镇全面启动了“三农”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引进一批经营管理、技能技术类人才。

  在外创业的土地坳镇人文猛国,得知中界镇鼓励农业技能技术类人才来镇创业发展后,就到该镇龙兴村,利用当地优质土地资源,以“农场+农户”模式建立了“农兴农场”,探索出一条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图片

  “目前我们主要开发了‘黔水’1、2、3号大米,有普通包装和精包装,主要销往本地及周边市场,高端产品已成功销售到了广东等沿海城市。”文猛国说。

  经过几年的探索,“农兴大米”的品质和味道得到了客人的认可,“中界精米”名气也越叫越响。

  2022年底,文猛国还扩大了规模,与龙兴村附近的村民签订稻谷种植协议,按照“农兴大米”的品质标准种植稻谷,不仅传播了科学的种植技术,还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中界镇不仅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农业技能技术型人才,还要求各村积极动员有思想、有能力、有干劲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39岁的水田村村民赵静波,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拉上弟弟回到家乡,种植了150余亩柑橘。

  “当他们两兄弟找到我说想回村里发展产业后,我们及时召开会议讨论,接着帮助协调土地,组织劳动力移栽,帮他们把这片产业做起来。”水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智刚说。

图片

  赵静波介绍,为了确认村里的土地是否适合种植沃柑,他特意去盛产柑橘的广西桂林考察,发现水田村的地理、气候、土质与沃柑的生长环境很贴近。同时,意外了解到甜度高的金秋砂糖橘也适合在水田村生长,于是就购买了4500株沃柑苗木和2000株金秋砂糖橘苗木。

  “下一步我要把水田村这些集中成片的闲置地全部流转过来,发展沃柑、砂糖橘、金秋砂糖橘、樱桃、葡萄等水果,发展成为水果家园。”赵静波说。

  “我们这些老年人不能外出务工,在柑橘基地干活可以找点零用钱,我们非常支持村里发展产业,好有个务工之处。”采访中,水田村村民罗秀英告诉笔者。

  据赵智刚介绍,水田村将积极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引导在外有创业意向、有技能技术的人员回村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力量保障。”王喜说。

图片

  据王喜介绍,目前中界镇有高级农艺师3人,在全县23个乡镇(街道)中是最多的。

  从镇党建办摸排数据看出,全镇有在校大学生407人,中界籍在外从事教育、医疗、金融企业等行业人员321人,个体工商户160人。

  “这些人才为中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镇党建办负责人黄智玲说。

  同时,该镇还积极参与长沿乌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建、招商引资、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多渠道推进产业合作和人才交流。

  “2021年以来,东莞市长安组团派出支医、支教及各类专业人才,为中界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农业技术注入了新动能。”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田永奇说。

  2021年6月以来,中界镇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21个,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4355万元,长安组团(长安镇、大岭山镇、高埗镇、石龙镇)镇级专项财政资金95万元,获得东莞社会捐赠资金407.7余万元,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及文化宣传进行谋划和打造。项目的落地实施不仅有效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和村级产业的发展,还为中界的人才培育打好了基础。

图片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中界镇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全面实施“五类人才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为人才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产业强村:增强乡村振兴“驱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中界镇深入推进“强村富民”行动,以党建为引领,产业发展为路径,农民增收为目标,组织运营,村民参与,协同发展,勾勒出“产业强、村庄美、村民富”的乡村美丽图景。

  “村村联营、村企合营、村级自营”是该镇探索出的打造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图片

  围绕领办一个公司、培育一个实体、年收益达100万元的“三个一”目标,立足镇情实际,全镇21个村(社区)各投入1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中界集体经济责任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经营,公司围绕工程项目建设、日用产品销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特产品加工等经营内容,搭建发展平台,推动集体经济实体化转型。目前,公司经营超市1家,蛋鸡养殖场1个,成立农业机耕队1家和项目施工队1个等。

  皂角水村标准化蛋鸡养殖项目是“村村联营”项目之一,项目于2023年10月投入使用。

  “鸡场开业以来我就在这个地方上班,工作就是给鸡加水、加料,每个月有两三千块钱收入。”皂角水村村民朱天维是中界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第一批员工,之前一直在外务工,得知村里建起了蛋鸡养殖场,想在家找一份工作,既能挣钱又方便照顾家里,就自荐到养殖场当起了饲养员。

  养殖场采用全自动化叠式养笼设备,搭载可视化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以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理念,最大化利用养殖空间,减少人鸡接触,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保障蛋鸡健康生长,提高蛋鸡产蛋量。

图片

  据中界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场负责人任遥介绍,养殖场引进新罗曼粉蛋鸡9万羽,每天产蛋量可达约8万枚,预计年产蛋量3400万余枚,产值2300万余元,纯利润300万元,鸡蛋销往广东、湖南等地。每年带动当地长期用工8人,临时用工40余人。

  “村村联营形成村村‘抱团’发展,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以上。”镇党委副书记杨晓伟说。

  高峰村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8年,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结对帮扶该村,分别在七里槽、盖上和子弟坝建立有机农业产业园、生态有机茶园、生态养殖园和优质水稻种植区,开展了葡萄、无花果、灵芝、瓜蒌子等20余个品种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黑毛猪、鹌鹑等畜禽养殖实验,经过多年实践,最后选择继续发展葡萄、无花果、鹌鹑等十几个品种。

  2022年8月,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尾,善港村将产业整体移交给高峰村。接过产业,该村以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发展了油菜、优质葡萄、无花果、优质水稻和畜禽养殖等十余种品种的种殖养殖产业。

图片

  2023年收获油菜9000余斤,种植水稻45亩,销售优质葡萄9000余斤等。为了扩大销路,村合作社和多家网络大V对接,邀请网红直播带货,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6.9万余元。

  “2023年,合作社支付土地流转费14余万元,聘用5人为园区长期工人,吸收周边群众季节性务工达300人次,支付劳务6.9万余元,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仕生告诉笔者。

  田祝梅是高峰村村民,一直在葡萄园务工。2022年8月,善港村将产业整体移交给高峰村后,高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并聘请她为葡萄园管理员,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

  “以前只晓得在石旮旯里刨土讨生活,一年到头手里还没富余的钱。”田祝梅回想起曾经的苦日子,不禁感慨万千,“那时候秋天收完庄稼就闲着,基本找不到活干。后来来葡萄园上班一年多,不仅多了收入,还熟悉了葡萄种植的全过程。”

图片

  近两年来,高峰村一些村民学到了种植、养殖技术,他们不仅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还尝试自己种植葡萄,种植加工野生岩百合,发展畜禽养殖等。

  目前的高峰村,山上有茶叶公园、山腰有生态养殖场、山脚有生态种植园,村集体经济不仅富了村集体,也带富了村民,“小洋房”一栋接一栋。

  “西南牛城”的落地、贵州菜壳柱家农业有限公司的注册成立,河坎村、龙兴村与素心茶叶公司以共同占股方式合作开展茶叶生产加工,高峰村与苏黔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共同占股方式合作茶叶生产加工,龙兴村与龙兴农场以共同占股方式合作粮油生产加工等等。在镇党委、政府的推动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着一个。

图片

  “整合现有资源发展集体产业,带动周边部分群众务工就业,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王喜说。

  党建引领,人才引育,产业强村。“接下来,我们将把握大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扎实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将中界建设成生态更加优良、经济实力更加强大、文明素养更加厚实、城乡形象更现代、生活品质更美好的新中界。”黄进说。

  如今,在中界,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变为现实,一个高颜值的“鱼米之乡”正在慢慢展现。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