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镇联动 强村富民 | 沿河谯家镇:“三融合”党建引领 推动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08 22:27:00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谯家镇以“部镇联动”改革为契机,紧扣新时代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振兴、生态经济发展等战略政策,大力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三融合”党建引领,着力打造沿河“休闲避暑之乡、红色旅游胜地”,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让“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旅游业态”成为一串串可持续的“致富密码”。


图片

  

融合红色基因,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搭建“1+4”组织领导架构。该镇成立了1个土地湾红色黔东党委,将长征村、白石溪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红色文化人才示范区4个党支部纳入统一管理,以党委为统领,以群众为核心,以党支部为纽带,实现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人才共用、发展共享、乡村共治,不断增强红色村党建工作样板效益。

  

  配强“5+11”支部干部队伍。借助“部镇联动”改革,该镇从县直部门、县属国企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土地湾红色黔东党委班子5人;同时,从画廊公司选派专业人员到村集体经济公司长期蹲点办公,组建“红村小分队”11人,全程参与和指导红色美丽村庄后续管理工作,助力村“两委”干部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图片

  

  推动“N+1”村民群众自治。黔东党委对村组干部进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等方面的培训,帮助2个村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以及重大事项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并成立红白喜事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通过制定统一的村规民约,推行“超市+积分”模式,将积分分数与物质奖励挂钩,深受村民认可,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红色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努力打造基层治理“文明福地”。

  

融合红色资源,擦亮红色文化名片

  

  深挖红色内在机能。该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修缮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等22处。在党史部门牵头下,挖掘了《一位苏维埃代表的遗嘱》《山中革命的强女》等红色故事49篇,并顺利通过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审核,先后形成《黔东苏区永放光芒》《红军在沿河》等著述8部。

  

  搭建农旅产业平台。依托红色产业资源,在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的谋篇布局下,着重抓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与“沿河长征村、白石溪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有机整合,多方筹措资金5400余万元,用于修缮独立团部、红军医院,建设长征路、烈士陵园、红色文化驿站,改造红军街、亮化道路等,有力带动周边村农娱产业迅速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图片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借助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群众闲置房屋等方式,打造民宿,兴办超市。同时,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打造成县内外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并成立长征红色教育培训中心,进一步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截至目前,长征村开办为民超市1个、红色餐馆1家,全县有6万多名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到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纪念馆等红色场所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融合多元发展,铸就强镇富民福地


  管理运营公司化。该镇积极探索“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的发展机制,成立土地湾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引入县属国企的资本、人才和管理经营模式,对土地湾红色旅游资源资产、红色文化等进行公司化运营管理,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 


图片

  

  农业产业规范化。近年来,土地湾集体经济公司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县内农业专家到村实地调研考察,立足当地实际,发展油菜、竹笋、菊花、水稻、黑皮鸡枞菌等特色优势产业,规划打造350亩轮作观光油菜产业园。同时,以新思路发展黑皮鸡枞菌飞地经济项目,带动革命老区群众就业增收,实现白石溪村、长征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分别达102.3万元、128.7万元。


图片

  

  资源资产价值化。该镇抓住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机遇,着力提升谯家森林公园整体水平。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精心打造万亩茶山、万亩草场、万亩林场等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体系,让游客在一镇之地就能领略到不同特色的观光体验。此外,创新推动“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思路,整合现有的花灯、狮子灯、金钱杆等乡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集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农旅融合综合体,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带动产业绿色发展和村民稳步增收。截至目前,谯家镇有生态茶园13500余亩,其中绿茶11300多亩、白茶1500多亩、黄金茶700多亩,年产茶叶近400吨,产值1300余万元。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