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贵州大山里的“毕加索”
发布时间:2024-08-06 10:21:44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群农民画画家被誉为“大山里的毕加索”。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画作。这些画作不仅是多彩贵州的一张绚丽名片,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组,看似平平无奇,但走进来,你会发现别有洞天,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海洋。在这村子的房前屋后有50多幅具有现代绘画艺术特征的巨幅画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城农民画。
这些画作的创作者是当地的村民,这些村民白天扛锄头,晚上拿画笔,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将丰收的喜悦、节日的喜庆、独特的民俗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勤劳、智慧和梦想的故事。
猴儿关组是一个苗族村落,村子的妇女们从小就会刺绣、挑花、蜡染。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开始将刺绣、挑花、蜡染的技法从布上迁移到纸上,逐渐形成了画农民画的传统。2014年,猴儿关组的50多名村民历时一年在房前屋后画了50多幅农民画。
今年71岁的熊兴兰是就是这些农民画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也是当地目前年龄最大的画师,她已经坚持画农民画20多年,培养了数画师。
熊兴兰告诉我们,他们的作品非常随性,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就是在画他们的幸福生活,歌颂生活的美好时代。
熊兴兰说:“我是真的喜欢画,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画下去,一直培养接班人。”
村民罗班妹是熊兴兰的得意门生。每个月,罗班妹都保持十多幅作品的产出。前不久,她的作品经过层层筛选进入“大地流彩——2024中国(南京)农民画优秀作品双年展”,代表贵州农民画参展。
罗班妹给我们介绍,通常画一幅农民画需要三个步骤:首先画铅笔稿,然后再上大块色,最后还要勾线。罗班妹认为,勾线是农民画的精髓,因为他们的勾线是把他们民族的花纹勾上去。
罗班妹画一幅60厘米×60厘米画,通常需要10天左右。而这样的一幅画,在市场上能卖到2000元左右。
对于罗班妹来说,画农民画是营生方式,是爱好,是她心灵的慰藉。
据了解,水城农民画通过多变的线条组合和强烈的大色块对比营造出了独特意蕴,这也形成了水城农民画独特的风格。早在1988年,水城就被文化部社文局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水城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董成一直担任水城农民画培训指导老师。他给记者分析,水城农民画之所以能发展起来,是因为水城有3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语言、审美观念,这是他们代代相传并深入骨髓的。农民画培训的目的就是激发少数民族同胞内在的“美的意识”,然后帮助他们运用在绘画作品中。
“这种独有的‘美的意识’是很多专业的人士渴望拥有却又无法企及的。所以,水城农民画才那么吸引人。”董成说。
到目前为止,水城农民画有300多件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和省级美术馆收藏,500多幅作品在全国各类大赛展览中获奖。
为做强农民画品牌,水城推动形成了“农民画+文创+旅游+餐饮”的新型文化产业链,实现了从卖画到卖文创、卖旅游的转变。7月中旬,当地文旅集团投资打造的农民画文创生活馆在野玉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门营业,以农民画为创作元素的十几款文创衍生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
贵州趣凉都文旅运营科技有限公司农民画版块负责人李卓珺说:“我们希望以‘趣凉都’为品牌,系统打造水城农民画的文创产品,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把农民画推向大众。”
相较于卖画、卖文创,来自水城农民画世家的徐源更乐于卖版权。去年,徐源公司通过出售农民画版权获得了40多万元版权费。前不久,厦门一家公司购买了徐源的10幅农民画版权,将从这10幅作品中提炼花纹图案元素,开展产品设计。
徐源介绍,厦门这家公司是从事国外奢侈品设计的,他们之所以购买农民画版权,就是想要吸取水城农民画的艺术元素,从而和奢侈品的服饰进行融合。在徐源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看准版权交易市场的徐源计划今年把公司旗下14名画师的2万幅作品全部上传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
徐源认为,传统卖画只能产生了一次收益,后期就没有其他收入了。但通过版权交易这条路,一幅画可以产生多次收益,拓宽了农民画的销售渠道,拓展了农民画作者的收入方式。“通过版权产业,会给农民画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了,农民画要主动拥抱数字化。”徐源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水城文化部门开始组织农民画创作培训,目前,已培训学员1400多人次,培养了大批农民画家。
为了让水城农民画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水城区将农民画教学引入到校园,开设专门课堂,激发学生对农民画的兴趣与爱好。县文化馆还专门设立了农民画展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传播农民画文化。
记者手记:在水城采访这几天,我们深刻体会到,艺术在这里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展示品,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与农民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必需品。这些大山里的“毕加索”用他们的画笔,记录着乡村的变迁,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的丰富多彩。我们期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能有更多美好的故事被记录,更多动人的画面被定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