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路上看振兴 | 沿河塘堡村:一个红色村庄的绿色蝶变

发布时间:2024-11-12 23:29:37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太阳出来照白岩,金花银花滚下来……”步入村庄,尚未见村民,便先闻歌声,循声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两棵千年古树以及经过岁月沉淀的传统民居。


走进武陵山深处乌江沿岸高山深谷间的沿河自治县思渠镇塘堡村,阳光下村民们正聚在村边古老的“夫妻树”下对山歌,一幅生动和美的乡村画卷铺展在眼前。


图片

塘堡村的“千年夫妻树”


塘堡村有两棵同种古树,据传已有千年历史,两树相距十来米,一条大路从中间通过,因一棵树只开花不结果,另一棵树只结果不开花,被村里人称为“夫妻树”。


图片

红军精神代代传


塘堡村地处沿河官舟镇至思渠镇411省道边,距沿德高速官舟收费站10公里,距思渠古镇6公里,距乌江山峡百里画廊侯渡坪景区2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147户470人。


图片


塘堡村是当年红三军经过的村庄。1934年5月,红三军经四川彭水进入沿河县境,途经塘堡村时,由于部队人员口渴在村子里的古井取水喝,发现塘堡村地理条件适宜部队驻扎,贺龙军长决定在村里宿营,把军部和红七师师部设在村民田应奎家的两栋木房里。


图片


“小时候,父母们常给我们讲红军在村里的故事,红军经过村里那年我才出生……”90高龄的塘堡村村民田维昭说,起初村民们对红军的到来感到又害怕又好奇,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众多身着军装、纪律严明的部队。贺龙军长了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后,向他们宣传红军革命道理。


图片


红军司令部驻过的房屋现主人田智辉告诉记者:“据长辈们讲述,贺龙军长为人和蔼可亲,总是面带微笑与人打招呼,从不摆架子。红军深知部队到来会对村民的生活造成干扰,担心给村民带来不便,总是尽量减少活动,贺龙军长还在我家宽板凳上休息过。”贺龙军长的平易近人,给村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红军帮助村民干活,村民纷纷拿出自家的食物和物资帮助红军。


图片


在塘堡村休整期间,红军传播革命思想,帮助贫苦农民,赢得了大家的尊敬,这段历史至今仍被当地人民传颂,成为激励后人的佳话。


图片

文化振兴村民乐


“一条红军走过的‘路’,正引领塘堡村走向振兴。近年来,塘堡村依托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让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思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敏说。


图片

当年留下的标语


当年,红军在村里休整,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些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已成为塘堡村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我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举办土家族传统花灯表演、红色文化活动、红色主题教育等方式,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他们对红色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红军精神在村里代代相传。”塘堡村党支部书记田爱明说。


图片

红军喝过水的古井


田仁祥、温兰英夫妇,是塘堡村花灯艺术的代表人物:“我们花灯团队在农事之余,常聚集一起,共同创作歌词,编写了许多关于红军在村里的历史故事及歌曲,期望通过花灯艺术表演,使这些曲词得以广泛传播,让村民一代一代铭记革命历史。”


田仁祥夫妇表示,他们期望通过花灯艺术的创新,将红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关注。


图片

塘堡村的土家花灯


花灯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已成为塘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常在村里节日及庆典活动中展示,融合传统与现代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和红军精神焕发光彩,村民们在欣赏花灯戏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红色历史的教育意义。


图片


通过这种方式,塘堡村不仅保留了传统花灯艺术,还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保护和传承。


田爱明告诉记者,塘堡村从历史以来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出过7位秀才和举人。目前全村在外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有近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图片

村民在夫妻树下对山歌


如今,塘堡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外地游客前来追寻红军足迹,参观红军当年的驻地遗址,感受红军波澜壮阔的征战历史。虽然岁月已逝,但那些简陋的木屋、斑驳的墙壁依然让人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图片

乡村巨变百姓富


近年来,思渠镇以“部镇联动”改革为契机,突出党建引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思渠文旅发展的重要村落,塘堡村在乡村振兴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图片


在发展过程中,塘堡村特别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加强党员培训教育等方式,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同时,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村里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有效促进村民的全面发展。


图片

村民自制的酒曲


塘堡村在继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产业发展方式,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传统加工业。


采访中,田爱明向记者特别介绍塘堡村的“土家酒”,酒曲为村民自制,采用传统工艺酿造,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很多人家都拥有自己的酿酒秘方,这些秘方世代相传,赋予“塘堡土家酒”独特的风味。“每逢酿酒季节,整个村子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吸引了众多过往客人品尝购买。”田爱明说。


图片

村里的入户小路


如今,通过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塘堡村已发生巨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73岁的张桂兰感慨:以前我们村的路尽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现在铺成平整的水泥路和沥青路,出行不带泥,干净又方便。还有村里的小广场也建起来了,村民晚上都去那里唱歌跳舞,孩子们也有地方玩耍了。


图片

生态产业助增收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塘堡村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完善道路和水利设施,保障村民便捷出行和饮水安全。同时,还加强了电网、通讯网络等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便利和信息化水平。


图片

绿色发展村庄美


图片

塘堡村云海风光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塘堡村始终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了优化乡村的自然环境,村里实施多项有效措施。一方面,通过强化河流治理,确保水质清洁和河流畅通,并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有效减少生活污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美化了乡村,提高了空气质量。


图片

镇干部指导规划乡村文化建设


此外,还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村民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不仅保护了土地资源,避免了土壤退化和污染,还维护了水资源的清洁和可持续利用。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道路两旁新栽的树木已枝繁叶茂,把村庄装扮得勃勃生机。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村里总洋溢着欢声笑语。


图片

村民在森林中散步


通过综合性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显著提升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村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不仅实现了经济稳步发展,还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经济收入也逐年增加,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不断提升。”谈起村里的发展,田爱明信心满满。


图片

村民民居


沿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塘堡村正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在红军精神引领下,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特色产业以及注重生态保护等措施,塘堡村正逐步实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


“未来,我们将持续运用这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乡村振兴新路子,为村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田爱明说。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