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自治县思渠镇深化党建联建共绘乡村振兴蓝图走笔
发布时间:2024-11-26 18:35:25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鸟儿翱翔,江水静流,悬瀑飞泻,江花绚丽;碧绿的山林掩映着宛如翡翠般清澈的江水,山水交融,仿佛人间仙境,令人陶醉其中。两岸高耸入云的峰峦仿佛是大自然创造的艺术作品,江畔绿树成荫,清风徐徐,水中的倒影映衬着两岸青山,江面上的船只,自在地穿行在山水之间;江水蜿蜒而过,流淌着丰富的生命力,像是一条永不停歇的音符;江畔的村舍掩映在茂密树林和丛丛修竹之间,给人宁静与祥和。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乌江,仿佛是一块碧玉镶嵌在大地之上,漫步在乌江岸边,目之所及皆是如诗如画的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这,就是奔流千里的壮美乌江在沿河自治县思渠镇境内形成的美得让人无法忘怀的人间景观。
自浩荡乌江河运文明有史以来,思渠古镇作为一座依傍乌江、有着悠久历史、乌江沿河段流经最长的古镇,是曾经乌江航运货物东出西进的重要集散地,还是乌江两岸黔渝人民沟通交流的中转站,官渡、民渡、义渡来来往往,是乌江岸边最繁荣古镇之一。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文物古迹,人们可以欣赏到独特的江南山水风光,感受滨水古镇的宁静和韵味。这里,有壮丽的峡谷、清澈的江水和高耸的山峰,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能让人感受到乌江别致的自然美和人文魅力。在这里,可以窥见乌江流域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参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这里,还是黑叶猴生存的王国,充满着大自然的无尽魅力,蕴藏着天宇间的不尽生机。
思渠镇,也是一片英雄的土地。1934年,红三军到达思渠镇休整,军部驻扎在银池坝土地塘,红七师驻于思渠场、银池坝一带,红九师则驻在冯家庄、三角塘一带。在此期间,当地群众纷纷送粮送菜,与红军指战员结下了永载史册的鱼水深情。
多年来,思渠镇结合地域特点、自身优势和文化特色,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把“党建+”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围绕“党建引领夯基础、党建引领强产业、党建引领促创新、党建引领兴文化”四个层次,持续做好“党建+风貌提升”“党建+产业发展”“党建+基层治理”等多篇文章,明确了“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造乌江流域最美古镇的发展定位,不断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完成了思渠码头、沿江栈道、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污水处理系统、旅游公厕等多个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集镇功能、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古镇品质,全力打造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生态和谐乡村,构建绿色美丽幸福新思渠,加快现代化思渠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着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思渠镇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铜仁市“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红旗乡镇”称号。
党建引领夯基础,四项抓手开新局
如何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如何强化压力传导,不断夯实主体责任?如何依托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平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如何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巩固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成果?如何以镇党校为依托,持续开展全镇党员干部培训工作,不断选优配强基层组织人才队伍?
近年来,思渠镇党委始终聚焦党建主责主业,不断推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探索“抓组织强引领、抓治理强服务、抓作风强保障、抓队伍强合力”办法举措,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为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抓组织强引领,夯实主体责任。明晰职责,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意识,自觉把党建工作置于全镇工作大局之首,严格落实党政班子“一岗双责”制度。建立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党建工作的考核和监督,确保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强化理论,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纪学习教育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增强党的引领力。
抓治理强服务,提升工作效能。探索基层治理新方法,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通过建立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党员管理、学习教育、服务群众等工作智能化。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网格党支部实体化运行,村党组织牵头开展网格议事,推动矛盾纠纷在网格化解,提升治理效能。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成立党建+志愿服务队模式,如信息采集志愿服务队、社会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等,变政策宣讲、信息采集“被动”为“主动”,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抓作风强保障,筑牢战斗根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规定程序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制度落实不走样,保障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力度,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树立清正廉洁良好形象。
抓队伍强合力,凝聚发展力量。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党员干部,注重在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寻找和发现人才,让他们在乡村振兴关键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以镇党校为依托,持续开展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先锋队,让党员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思渠发展贡献力量。
事实证明,通过严格落实镇党政班子成员联系村(社区)党支部制度,党政班子成员深入28个联系村(社区)党支部开展政策宣讲、调查研究、工作指导等100余次,解决问题70多个。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社会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把“支部建在网格上”,进一步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使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基层治理。目前,在全镇430名联户长、86名网格员中有279名党员。通过举办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覆盖全镇200余名党员干部;注重在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寻找和发现人才,将58人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并制定“一人一策”,村级后备力量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大对致富能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训力度,共开展专业技术类培训600余人次。
党建引领强产业,四项目标促振兴
一口刀村,曾经因为边远、贫穷的“标签”闻名遐迩。2015年,新华社一则《34户人轮种1.5亩水田》的新闻,让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被外界知晓。
一口刀村地理犹如一口尖刀,过去村里人祖辈生活在“刀尖”一样的环境中。全村889亩耕地,其中水田仅44亩,几乎都在石旮旯里。山势陡峭如刀壁,土地切割零碎,远远望去,长长的山梁形如一把横亘的长刀。高山之下800米是乌江,看得见水却吃不到水。背水,是一口刀人的头等大事。每天天不亮,村民就背着印桶在泉眼边排队守水、背水,背一趟得三四个小时。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陡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这句老村干部编的顺口溜说的就是走完一口刀村的陡子、高毛、坳口、龙湾、凉桥几个组,要花一整天时间,形象描绘出该村曾经的地理条件恶劣,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
对当地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之后,为了让一口刀村未搬迁群众也能脱贫致富,思渠镇以“党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引进贵州一河千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了精品李650亩、魔芋150亩、琯溪柚60亩、烤烟150亩;同时整合移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和村集体经济壮大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发展肉鸡代养30000羽和生猪代养2500头等特色养殖产业,创造稳定就业岗位12个,每年吸纳务工1400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分红8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群众增收。
一口刀村只是思渠镇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一道缩影。
党建引领,以点扩面夯基。锚定目标,力争2024年底30%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达到45万元以上或集体经济收益达到20万元以上,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短板”,激活“造血”因子,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聚焦联营,发挥各村(社区)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成立“村村合股联营集体经济公司”,探索构建统筹兼顾、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组织引领,在合股联营村中选派懂经营、善管理、敢担当、愿奉献的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干部参与集体经济公司管理,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引领集体经济公司健康发展。
多方联营,以强带弱抱团。坚持抱团发展,整合全镇各村(社区)土地、资金、人才、涉农项目、闲置资产等资源,激活生产要素潜能,组建村村合股联营集体经济公司,变“单打独斗”为“联村抱团”,合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行能人带动,鼓励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春晖人士、返乡创业人员带资入股,携手开展创业孵化行动,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建立奖励激励、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镇村干部大胆创新、担当作为。
因地制宜,以特做优兴产。发挥“一特”优势,用好思渠“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三张旅游特色名片,做好旅游产业这篇文章。做好“两优”文章,依托高山峡谷独特气候和良好自然生态,发挥毛渡片区万亩草场优势,建设农业养殖园,发展肉牛5000头、白山羊5000只、家庭农场50家;依托思渠良好水系,发展生态鲟鱼养殖,年出鱼100万斤以上。延伸“三大”产业链,发展壮大农特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茶叶、酒业加工产业链;发展壮大餐饮、民宿、旅游小商品加工产业链。
发挥优势,以品形牌促销。发挥黎芝峡霸王谷“4A”级景区优势,力争将黎芝峡4A级景区提升为5A级景区,打造“霸王谷酒厂”“霸王谷豆腐干”“霸王谷红苕粉”系列品牌。宣传好“黑叶猴精灵”吸引效应,打造洞仙蜂蜜、高山麻糖水、民主生态鱼、塘堡枇杷等农产品。发挥古镇观光旅游效应,聚集人气,带动乌江玉白茶、大木丫黄金茶等思渠商品促销,促进集体经济收入。
党建引领促创新,四大品牌助发展
“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河岸因为没有筑堤,垮塌滑坡也多,既影响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今,通过镇里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对这里进行了风貌提升,改造成了一个小公园,不仅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还有配套的健身娱乐设施,大家茶余饭后都喜欢来这里耍,到了晚上更是热闹,跳广场舞、打篮球、散步都有。”在思渠船舶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的居民许书英感慨道。
2022年,思渠镇以“乌江流域党建联建共创试点”为契机,整合移民后扶资金和党建联建结对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以乌江文化、船舶文化和土家文化为主题打造了船舶文化公园,内含茶盐油古道、风雨长廊、船舶博物馆、土家院、山峡奇石等多个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同时,还对思渠码头按照100客位客船泊位2个、客运吞吐量30万人/年设计标准进行维修,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思渠镇拥有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为响应群众需要,思渠镇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积极思考谋划,因地制宜选择和培育优势产业,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合力打造了“黎芝峡露营基地、乌江船舶文化公园、贵州沿河洞篮、麻阳河科考体验基地”四大品牌,为思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依托景区优势,露营基地激活力。依托黎芝峡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生态资源优势,以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和“部镇联动·村村联营”为载体,扎实推进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于2023年9月整合全镇村集体经济资源成立了“思渠镇村村合股联营集体经济公司”,打造集“自助烧烤、露营唱歌、篝火表演、亲子互动、休闲康养、采摘观光”为一体的黎芝峡露营基地,下设5家农家乐、6家民宿、1家特色烧烤馆、1家思渠联动超市、1个画廊思渠助农直播间和餐饮服务公司。2023年9月黎芝峡露营基地营业以来,举办了以“强村富民谋发展,村村联营促振兴”为主题的露营放歌活动、“画廊乌江·奔跑向前”为主题的山地越野跑活动等,吸引了来自全国游人,露营基地月均营收2万元以上。
立足古镇实际,船舶公园引转型。抢抓乌江党建联建共创试点契机,充分发挥联建支部资金资源优势,以“船上岸,吃旅游饭”为目标,推动古镇旅游提质增效。先后争取整合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将集镇外围的乌江边荒地、边坡进行集中打造,建成集土家文化、乌江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为一体的乌江船舶文化公园,内含茶盐油古道、风雨长廊、船舶博物馆、土家院、山峡奇石等多个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同时,加大美丽家园建设,成立镇级旅游小商品加工公司,让上岸渔民更好参与旅游商品活动,促推群众增收。自公园建成以来,集镇日均接待游客1000人以上,带动了集镇餐饮、住宿、商超等相关服务行业增收上万元。乌江船舶文化公园打造相关做法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西部党建联盟研讨会上作交流。
发挥乡村特色,沿河洞篮树品牌。立足喀斯特地貌实际,在杨楠村开发溶洞篮球场打造“贵州沿河洞篮”品牌。该溶洞位于思渠镇杨楠村的营盘山上,是个天然大溶洞,洞内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地面平坦、干燥。洞内冬暖夏凉,常年温度稳定在25度左右,无暗流和滴水,洞体稳固无碎石滑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绝佳场地。2024年7月规划建成可同时容纳5000余人的洞穴篮球场,此篮球场是全国第二个、全国最大的溶洞篮球场。自2024年8月16日启用以来,吸引了广东东莞、重庆酉阳和铜仁市内等地球队慕名而来,成功举办首届“洞篮”“莞铜”友好城市联赛等赛事80余场次,被央视新闻客户端以《溶洞篮球场投用、遮风挡雨自带空调》为题作专题报道,迅速引起新华社、中新网、中国日报中文网、新浪微博、凤凰网等上百家媒体和网络大V关注转发,全网浏览量超千万次,“洞篮”成为贵州乡村体育旅游又一亮丽名片。目前,思渠镇还在继续勘察洞篮附近溶洞,打造“洞足”“洞羽”“洞排”“洞乒”等溶洞体育旅游集群,进一步激发旅游发展动能。
挖掘资源禀赋,科考基地显特色。立足国家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实际,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职责,与贵州麻阳河保护管理局共同打造了麻阳河科考体验基地。基地以加强生态保护宣传为主线,聚力群众受益面覆盖度,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共同保护生态资源,基地内有麻阳河科普宣教中心及凉桥十八洞实物图景,是集生态展示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考研学新基地。同时,设有探秘黑叶猴、洞穴寻宝、穿越溪流等科考体验项目。自科考基地建成以来,科研人员得以深入开展对本地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稀有保护动物黑叶猴进行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生态数据,对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科考基地还吸引接待了中央广播电视台、贵州大学和国内外黑叶猴保护研究专家等团体高校、科研机构前来合作研究和交流经验,为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实习、实践和研究的机会,目前已开展科考研学活动8期,2000余人次,推进了科考成果的形成,提升了生态保护领域影响力。
党建引领兴文化,历史传承促繁荣
深秋时节,乌江两岸如诗如画。记者走进乌江岸边的思渠镇荷叶村,这个被溪流、翠峦、峻峰、修竹、茂林、山花簇拥下的、2013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土家山寨,此时格外静谧、祥和、美丽。
这里以前有“务州古城遗址”,为唐代务州所治。古迹、景致、传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保护完整的传统木质房屋有56栋,100年以上有4栋,其余都是60年左右。如今,村庄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干净平坦,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干净整洁,建起微花园、微田园、微菜园,一路繁华相随,让人神清气爽。
依托丰富良好的水资源建起了生态养殖鱼塘,栽种800亩黄桃和230亩空心李,每到春夏,处处鸟语花香,绚丽多彩,给这片古老的田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眼下,这个民风淳朴、民俗多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古迹景观尚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村庄,而今已成为远近人们寻觅乡愁记忆的选择地之一。这里的古朴与美丽,也将永远地进入人们的心屿深处。
思渠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聚力“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乌江文化、土家文化”四大文化传承发扬,不断深入挖掘思渠镇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丰富文化宣传内容形式等办法举措。古老的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文旅融合深度发展。
传承红色文化,引领精神家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收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口述史,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打造红色文化阵地,持续加大沙堡村红三军军部和七师师部旧址修缮和保护提升,为传承红色文化提供载体。完善思渠文化陈列馆功能,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等,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红色历史,赓续红色文化基因。
守护生态文化,铸就绿色家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严格落实环保政策,推进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和土壤环境。同时,积极与联建单位开展植树造林、生态修复等活动,增加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镇内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向群众普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守护生态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探寻乌江文化,建设宜居家园。深入挖掘乌江文化资源,对乌江流域在思渠镇段的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传说故事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同时,对镇内与乌江文化相关的文物古迹进行普查和保护,如思渠老石桥、古镇青石板街等,制定保护措施,确保这些历史遗迹得以保存。加强乌江沿岸的生态保护,营造山清水秀的宜居氛围。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乌江宜居家园建设,推进上庄村、塘堡村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共同营造美丽和谐的家园。
续写土家文化,打造幸福家园。对镇内的土家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土家建筑、服饰、歌舞、习俗、手工艺等方面,建立详细文化档案。同时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积极推动土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争取移民后扶资金,将土家语言、土家舞蹈、土家服饰等“土家文化”元素融入古镇建设,在社区和乡村建设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为土家文化展示和传承提供空间。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建设,对土家传统技艺如花灯表演、竹编技艺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完成荷叶村、洞仙村、马福元村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
既有殷实富足的物质性内涵,更有日益增加的精神性内涵,这才是“美好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近年来,思渠镇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在全镇创建了194个全科网格,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当先锋、树形象”活动,组织党员、村干部、护林员、联户长、网格员和志愿者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48次,示范带动群众参与。通过“院坝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心谈心,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相关政策要求,引导村民自觉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行动中来。同时,定期开展“最美家庭”“清洁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系列活动,提倡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崇尚孝道,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挖掘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人向善向美,推动形成了向善向好的良好社会风尚。
“焕然一新的乡村面貌、浑然天成的山水风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思渠创业、兴业、旅游观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聚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思渠镇党委书记谯政勇告诉记者。
文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