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客田镇:“四个链条”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3-10 21:38:41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今年来,沿河自治县客田镇聚焦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服务难到位、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细化措施,靶向发力,持续完善信息链、延伸服务链、拓展学习链、激活示范链,不断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和服务水平。

  完善信息链,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序”。一是摸底排查,建立管理台账。常态化开展流动党员摸底,围绕基本情况、流动时间、流动去向、从事职业、联系方式、现居住地址等六个方面,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目前,已将26名流动党员登记在册并动态管理。二是主动引导,建立联系制度。严格执行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和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流入报到和经常联系制度,党支部每季度至少与外出党员联系1次,确保精准掌握流动党员信息,做到“进出”“去向”心中有数。三是双向联动,建立共管机制。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双向共管”机制,用好“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党员子模块”,做好信息录入更新工作,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实行流动党员信息互通、管理双向联动。

 延伸服务链,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联”。一是结对联络,跟踪管理。明确专人为联络员,建立“1+N”结对沟通联系机制,党支部书记、在家党员每人与1-3名流动党员结对,依托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与流动党员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及就业状况,做到常关心、常联系,不断提升流动党员满意度。二是走访关怀,解决困难。强化党内关怀,坚持对流动党员“两联两访”,即:“政治生日”必联、逢年过节必联、家庭遇到困难和重大变故到访,及时传达党组织对党员的节日问候和关怀,为流动党员纾难解困,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情”,不断增强流动党员认同感。三是协同共建,互融共进。与流入地党委探索建立“省际联动·双向融合”管理机制,开展流动党员“共建凝新”结对共建工作,签订流动党员“共建凝新”党建联建协议书,实现双方资源高效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让党员从“流入”到“融入”,不断提高流动党员归属感。

 拓展学习链,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学”。一是“形式多样”线上学。采用“互联网+”模式,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推送理论知识、时事政策等学习材料108条,实时转载党建知识25条,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利用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贵州省党员干部网络学院等加强自学。二是“党课互送”课上学。通过“共建凝新”结对共建,创新党课模式,不断加强结对共建党组织之间联系交流,实现教育双向联合、精准供给。今年来,镇党委以“离乡不离党·流动当先锋”为主题,为浙江省洪合镇流动党员上党课3次。三是“双向互动”结对学。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家党员等与流动党员结成“学习对子”,建立定期联系学习机制,“点对点”促学、“一对一”帮学,实时跟踪掌握学习情况。同时,利用国庆节、春节等返乡“归巢”有利时机,组织流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确保理论学习“不掉线”、思想进步“不停歇”。

 激活示范链,确保流动党员“流而有为”。一是奉献他乡“亮身份”。引导流出党员主动向当地党组织亮明身份,积极参与流入地社区治理、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爱心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助力流入地建设发展,做到“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二是服务老乡“作表率”。发动流动党员当好“宣传员”“信息员”和“服务员”,做好理论宣讲和惠民政策宣传,激励流动党员为老乡就业创业找路子、出点子,推动在外老乡留得住、发展好,带领家乡群众就业增收。三是反哺故乡“争先锋”。发挥流动党员在外信息广、见识多、思路宽等优势,为流动党员提供创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吸引在外流动党员返乡就业创业,助力家乡发展。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