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健康风险提示
发布时间:2025-04-02 10:16:29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一、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主要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应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二)提倡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及咳嗽时遮住口鼻。
(三)尽量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密切接触。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四)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尽量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


二、诺如病毒胃肠炎


诺如病毒胃肠炎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排泄物、以及污染的物体表面、环境等传播。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主要预防措施:

(一)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勤洗手,保持手卫生。
(二)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吃熟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蔬菜瓜果彻底洗净,不饮用生水。
(三)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三、野生植物中毒


野菜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可食用野菜与有毒野菜外观相似(毒芹与水芹、菊三七与血皮菜等),误采误食后引起中毒;二是一些可食用野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蕨菜等),若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引起中毒。食用有毒野菜中毒的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

(一)不要随意在野外采摘不熟悉、不认识的野菜食用,不要盲目迷信野菜有“养生”、“药用”、“治疗”等功效。
(二)许多野菜如香椿、荠菜等已实现大规模种植,建议前往正规市场或超市购买,确保安全。
(三)食用野菜后如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催吐,并携带剩余野菜和呕吐物及时就医。


四、过敏性疾病


春季花粉、尘螨等增多,是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湿疹、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多发。

主要预防措施:

(一)减少接触过敏原。若对花粉等过敏,应采取防过敏措施,如出门穿长袖衣物、戴口罩、戴墨镜、避免大风天气出门等。日光性皮炎也是春夏季多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因此参加户外活动的次数和时长应循序渐进,并做好防晒。
(二)尘螨也是常见的过敏原,可引起过敏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等,因此需注意居家卫生,常通风、打扫,保持清洁。过敏性鼻炎发作时,可以用0.9%生理盐水进行清洗鼻子。
(三)坚持规律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四)若感到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时,应马上远离可能的过敏原,若症状严重时,及时就医。


五、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或输血传播。典型症状呈周期性,表现为“寒战-高热-大汗”三联征:突发寒战,体温迅速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大汗淋漓,体温骤降。近年来我省疟疾发病均为输入性,多因境外务工、旅行感染。

主要预防措施:

(一)境外出行前准备。查询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如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可到辖区海关国际旅行保健中心或疾控中心咨询疟疾相关防控知识,增强防疟意识,准备驱蚊液、花露水、蚊香等防蚊用品。
(二)出行期间防护。避免在按蚊活跃时段(黄昏至黎明)外出活动,如外出应穿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含避蚊胺成分);住宿尽量选择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的场所,使用蚊帐、空调房也可降低蚊虫叮咬风险。
(三)归国后健康监测。归国后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尤其从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返回者,应尽早到当地疾控或医疗机构进行血涂片或快速诊断试剂检测,就医时告知境外旅居史,避免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
(四)感染后治疗。若被确诊为疟疾,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疟药物治疗,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