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文化自信铸魂 绘就文明新卷
发布时间:2025-04-07 00:17:56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草长萤飞时节,梵净山麓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古韵悠悠。苗族阿妹们身上的银饰在石板路上回响,游客们围坐在露天电影前,看着红色记忆在古城墙上流淌。这座以“仁”为名的城市,正用文化的力量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的非遗工坊里,国家级传承人石丽平正指导绣娘们的苗绣技艺。苗绣纹样里的太阳鸟、星辰纹等图案元素,历经千年仍在指尖绽放。“我们把传统技艺变成了富民产业。”石丽平介绍,通过“一人一工坊”模式,全县8个非遗工坊带动6000多名妇女年均增收2.3万元,苗绣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年创汇突破6000万元。
这样的故事在铜仁比比皆是。德江傩面具工作室里,3D打印技术与传统雕刻技艺碰撞出新的火花;玉屏箫笛在保留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蓝牙智能箫笛,让千年乐音插上科技翅膀;思南剪纸在传统与现代潮流的结合中,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的火花。全市现有非遗项目983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85项,各级传承人1141人,形成了“非遗+科技”“非遗+教育”“非遗+文创”的多元传承体系。
制度保障为文化遗产撑起保护伞。近年来,《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指导”的保护机制。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10万人次;石阡非遗博物馆里,“说春”传承人用古汉语吟诵二十四节气,这项列入联合国名录的非遗项目,正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焕发新生。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会师广场上,90年前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雕塑在晨光中巍然矗立。2024年,这里接待红色研学团队1200批次,“会师精神”宣讲覆盖20万人次。铜仁市将红色遗址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投入2.3亿元修缮周逸群故居、困牛山红军壮举遗址等47处红色遗迹,打造“一县一主题”红色教育基地。
在石阡县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讲解员的讲述让游客热泪盈眶。“200多名红军战士宁跳悬崖不伤害群众,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2024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2亿元,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创新表达方式让红色文化越加立体生动。铜仁市推出沉浸式情景剧,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红色场景;开发“红色剧本杀”让年轻游客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精神。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红色旅游线上传播量同比增长240%,红色文化IP影响力持续提升。
夜幕下的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化身“非遗大观园”,松桃苗绣展示中心里,游客体验着苗家服饰穿搭;苗医药体验馆中,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苗家医术;非遗集市上,绿豆粉、米豆腐等特色美食香气四溢。2024年,这里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达65%,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梵净山景区创新“生态+文化”模式,将佛教文化、生态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2024年,梵净山被授予首批“世界旅游名山”称号,接待境外游客5.2万人次,同比增长340%。景区内的非遗文创商店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梵净山”品牌覆盖200余种特色商品。
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形成。玉屏侗族自治县打造“箫笛文化产业园”,年生产箫笛5万支,产值突破3000万元;石阡县依托温泉资源,推出“温泉+非遗”康养产品,年接待康养游客50万人次;万山区朱砂古镇通过“工业遗产+艺术创意”,吸引30余家文创企业入驻,成为“网红打卡地”。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4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3%和16.47%。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表情。铜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让“有形之绩”与“无形之变”相得益彰——
在碧江区三江公园的“道德模范长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肖飞照顾瘫痪养母的故事让市民驻足;万山区的“积分超市”里,村民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印江自治县通过“院坝会”修订村规民约,将“婚宴不超过20桌”“礼金不超过200元”写入条文……2024年,全市整治滥办酒席1.2万起,文明节俭新风节约社会资金超3亿元。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文化传播主阵地。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315个,组建“土家宣讲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1200余支。“中南门百姓大舞台”全年举办活动860场次,参与群众30万人次;“书香铜仁”全民阅读活动覆盖城乡,建成城市书房42个、农家书屋2800个。
文化惠民工程温暖民心。2024年,全市完成12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送戏下乡2000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2万场。数字文化资源覆盖所有行政村,“云端博物馆”“线上非遗馆”让文化触手可及。
如今,铜仁正以文化自信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从苗岭深处的非遗工坊到城市地标性文化场馆,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到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正成为铜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这片浸润着千年文明的土地,正在书写着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文明引领时代进步的崭新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