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从旅发大会看贵州旅游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5-04-14 09:51:03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第十九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于4月10日在安顺市开幕。自2006年首届大会在黄果树瀑布畔奏响序曲,这场持续18年的年度盛会,已成为解码贵州旅游业近二十年蝶变的窗口。从“养在深闺”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贵州以旅发大会为支点,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
不变,发展定力与文化坚守——
贵州对旅游业的重视,始终如一。2006年首届旅发大会上,贵州明确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目标,并同步出台《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申办评审试行办法》,以“召开一次旅发大会,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效能提前五年,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前五年,对环境建设提前五年”的制度设计,将旅发大会锚定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从黄果树景区提质升级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到西江千户苗寨从闭塞苗乡跃升为民族文化地标;从百里杜鹃花海惊艳世界,到青岩古镇、安顺屯堡活化新生——每一届大会都成为资源开发的加速器,推动贵州从西南边陲蜕变为《孤独星球》评选的“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
这种定力更体现在发展脉络的连贯性上。从2008年“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和谐旅游”的生态觉醒,到2018年“发展乡村旅游 助推脱贫攻坚”的民生担当;从2020年“旅游新使命 健康新生活”的健康赋能,到2025年“景城共建 融合发展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雄心升级,贵州始终保持着“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即便处于脱贫攻坚最艰难的阶段,2018年全省仍通过旅游带动30.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
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则是贵州旅游的灵魂底色。安顺屯堡历经三届旅发大会打磨,始终以“修旧如旧”理念活化明代遗风,600年地戏与花灯在非遗展演中生生不息;遵义红色文化通过《伟大转折》剧目精彩演绎,让长征史诗穿越时空震撼人心。近年来贵州实施的“四大文化工程”,更将文化基因深度植入旅游肌理,让古老文明在现代旅游中绽放新韵。
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突破——
贵州旅游的升级之路,折射出中国旅游业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轨迹。早期旅发大会以“项目驱动”为核心,荔波大七孔景区、梵净山等重点项目快速夯实产业基础;2019年第十四届大会推动织金洞、平远古镇等“三个一”工程,实现资源开发从单体向集群跨越;2021年第十六届大会聚焦“旅游+”融合,催生乡村旅居、温泉康养等新业态。至2024年第十八届大会,推动产业向体验经济转型,智慧服务、跨境营销、产品创新成为关键词。
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贵州的发力点转向“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的精细化深耕——在资源整合上,贵州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旅游+”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形式,不断整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擦亮“多彩贵州”文旅融合新名片。在客源拓展上,贵州积极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合作,实施省际联动、整合营销策略,把新线路、新景点和新产品,送到省外游客手中。同时,结合国际赛事承办、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等,吸引海外游客。在服务升级上,提供高效优质的旅游服务,强化空地对接,完善“支支串飞”产品体系,打造“小车小团”服务品牌,实现多个代表性景点的无缝对接,以更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赋能为传统资源注入新活力。黄果树夜游以3D光影重塑瀑布奇观,“红飘带”数字展馆用全息影像再现红色故事。第十九届贵州旅发大会即将推出AI导游“黄小西”、贵州旅游行业大模型和“一码游贵州”3.0版等,更加令人期待。
从首届启航到第十九届大会扬帆再出发,贵州在旅发大会的年轮里,刻下坚守的初心,也写满创新的答卷。变的是开拓步伐,不变的是文旅强省的定力;变的是业态万千,不变的是文化根脉的守望。“变”的活力与“不变”的初心交织,贵州正以昂扬之姿,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步迈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