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两岸文化交流之桥 || 台湾少数民族交流团的黔西南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4 17:56:06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盛夏时节,黔西南大地绿意盎然,荷香四溢。6月29日至7月2日,台湾少数民族交流团走进贵州黔西南,开展了“两岸一家亲 布依风情浓”的两岸交流活动。从贞丰“六月六”布依民俗节日活动到安龙“加油文化”体验,从万峰林喀斯特奇观到马岭河峡谷地质奇景,再到晴隆二十四道拐到阿妹戚托,台湾同胞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谱写了一曲“两岸一家亲”的动人乐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1
两岸同胞欢度"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



  “贵客来到家门口,我拿酒拿茶来迎接,欢迎大家......”布依族同胞身着盛装,手捧醇香布依米酒,用悠扬的迎客歌热情迎接台湾交流团。在贞丰古城青石板路上,交流团成员穿行于明清建筑群间,体验拦门酒、聆听布依山歌、观赏八音坐唱,沉浸式感受“古韵布依——古城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

图/贞丰融媒


  次日,在贞丰双乳峰景区,两岸少数民族同胞身着绚丽盛装,共同组成巡游方队参与贞丰“六月六”布依民俗活动。巡游队伍载歌载舞,各民族以特色服饰、歌舞表演和文化传统为媒,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贞丰县的‘六月六’就像我们台湾的‘丰年祭’,都有祝福丰收的寓意。”台湾少数民族利珍妮卡儿动情地说,“两岸有共同的文化底蕴,希望更多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来大陆寻根。”


图片

图/贞丰融媒


  据了解,贞丰县是2017年由国家民委商国务院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近年来,贞丰发挥自身优势,依托贞丰“六月六”布依族民俗文化活动,发挥基地的平台作用,努力把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引向深入,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PART.02
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



  交流团走进安龙县,先后探访了承载历史记忆的安龙博物馆、斑驳石阶诉说往昔的清代科举文化遗址兴义府试院、镌刻着“极目千里,问几辈能挽河山”时代叩问的半山亭,以及传承百年文脉的加油文化院。通过实地走访,台湾同胞们沉浸式体验了以“加油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文化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

图/韦华春


  台湾少数民族交流团团长林威城说:“安龙招堤荷花池的景色宜人,而加油文化院则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加油文化’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内涵丰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图片


  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和马岭河峡谷景区,交流团走进喀斯特峰林地貌,穿行布依族特色村寨,亲身感受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交融。行走在徐霞客笔下“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的万峰林;在峡谷栈道边观赏飞瀑流泉,任凭水雾拂面感受造物主挥毫泼墨的磅礴;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验布依族蓝靛扎染工艺,在经纬交织间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


图片


  “我特别喜欢靶子的形状,所以特意制作了一个靶子造型的扎染作品!”9岁的台湾小朋友郭秉宏兴奋地展示着手中的作品,“等回到台湾,我一定要把这个特别的礼物分享给家人、朋友和同学们,让他们也来体验布依族扎染的魅力,感受这份来自黔西南的文化惊喜。”



PART.03
血脉深处的文化认同是火种也是归途



7月2日,交流团一行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晴隆二十四道拐和晴隆阿妹戚托小镇参访交流。


图片

图/李和江

 

夜幕降临,阿妹戚托小镇的篝火点亮夜空,台湾同胞与彝族同胞们手牵手踏响“东方踢踏舞”,温暖的情谊在欢乐的旋律中流动。


图片

图/李和江


  “来到这里,当地同胞就像家人般热情接待我们,各民族间的交流温暖又亲切,处处洋溢着家的温馨。”台湾世新大学数媒系助理教授马绍阿纪说,“让我特别震撼的是,这里不仅保留着精湛的传统工艺,更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现代工程技术,如即将建成的花江峡谷大桥,将‘工匠精神’与‘科技力量’完美融合,非常令人赞叹。”


图片

图/李和江


  从传统节庆到现代工程,从自然奇观到人文景观,两岸同胞以文化为媒介,在悠扬的歌声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特色美食中品味共同记忆,在传统工艺中体悟文化传承,在发展脉动中见证时代进步。两岸一家亲,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一次次具体的交流互动中,在文化寻根的深度体验里深化认同,在真诚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增进情感。


  “通过这几天的深入交流,我们不仅看到了黔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更感受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林威城说道,“希望这样的交流活动能够持续下去,让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