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生态茶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07 19:06:47 来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仲夏时节,沿河自治县青山叠翠,15.81万亩生态茶园绿浪翻涌。其中,14.8万亩投产茶园覆盖18个乡镇,惠及1.28万户茶农,年产值突破13.7亿元——这片“绿色金矿”,正成为驱动沿河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
千年古茶,焕发时代生机
在塘坝镇榨子村马家庄古茶园,123株千年古茶树静立其间,诉说着贵州最早人工栽培茶园的历史。全县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5万余株,分布于塘坝、新景等8个乡镇32个村,构成珍贵的活态茶树基因库。
为守护这份遗产,沿河于2019年颁布实施《古茶树保护条例》,并创新建立“二维码数字身份标识系统”,对核心区5000余株古茶树建档立卡,完成填土加固4000余立方米、专业修剪万余株。依托科技赋能,古茶种质资源圃成功繁育17个优良品种1.8万株,古茶树产品更是在国际国内屡获金奖。
“我们以古茶树资源为核心,构建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精深加工与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让千年古茶焕发新生,大幅提升经济价值,带动茶农增收,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中心负责人黄旭介绍。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茶园
走进中寨镇“白叶一号”茶园,高清摄像头与各类传感器织就一张“智慧网”。依托5G、物联网技术构建的可视化平台,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虫情及气候数据,溯源系统覆盖生产全链条。这套“智慧管家”使2024年茶园管护成本直降120万元,让1500亩茶园焕发高效生机。
品牌建设同步发力。“白叶一号”打造的“屾山”系列品牌接连斩获铜仁市“金奖茶王”、亚太茶茗大奖金奖、北京茶业展五星推荐等殊荣。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管理+农户承包+金融扶持+企业销售”的创新模式,166户茶农承包管理5100亩茶园,户均增收显著,产业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数字化精耕细作谱新篇。中寨镇的“白叶一号”茶园已成为数字农业标杆。高清“天眼”与土壤、气象传感器构成的物联网络,将茶树生长数据实时汇聚于5G赋能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指导水肥灌溉、预测病虫害并智能预警,为不同区块定制最优采摘期和农事方案。这套“数字大脑”实现了从“凭经验”到“看数据”的转变,极大提升了管护效率和茶叶品质稳定性,为“屾山”高端品牌奠定了坚实根基。
多元布局,延伸产业链条
沿河紧紧围绕“稳面积、优品种、增单产、强加工、树品牌、兴文化、促销售、增效益”的总体思路,按照“做实高端、做大特色、做强优势”要求,重点抓好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白叶一号”等特色优势产业,引领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沿河茶业正突破传统绿茶主导格局。一方面,培育抹茶新势力。8160亩抹茶基地在7个乡镇铺开,土壤与鲜叶检测均达优质标准。另一方面,加快碾茶速度。6条生产线已投产,谯家镇、晓景乡、黄土镇3条新线建设中,其中谯家镇大功率线产能翻倍。当前全县碾茶加工量已达27吨。此外,挖掘夏秋茶潜力。聚焦新景、谯家大宗茶出口基地,推动绿翠片、红宝石等产品产能突破千吨,破解夏秋茶利用率低的瓶颈。
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方向的延伸。从智慧茶园提质增效到品牌崛起,从抹茶、碾茶新增长点到夏秋茶深度开发与大宗出口,多元发展有效破解了瓶颈,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产值,为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而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面对市场与品牌挑战,沿河锚定“一园(中寨感恩园)两带(南北产业带)三区(谯家新景出口区、塘坝古茶区)”的规划蓝图,聚力高质量发展。从千年茶韵传承到数字科技赋能,从一抹翠绿到多元产品矩阵,沿河正以生态为根基、科技为翅膀、产业融合为路径,奋力书写茶产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章。
文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