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防溺水“安全堤” 守护青少年“生命蓝”
发布时间:2025-07-16 11:57:39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安全无小事,防溺靠大家。”当夏日的热浪裹挟着孩子们对水的向往扑面而来,如何让青春在安全的涟漪中绽放光彩,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在铜仁,一场立体化、全链条的防溺水攻坚战正在展开,从市、县、乡、村联动的责任体系,到科技赋能的智慧防控,再到家校社协同的治理创新,铜仁用系统思维织密安全网,全方位守护青少年生命安全。
责任体系不能止于“层层下压”,而要形成“制度闭环”。在铜仁,防溺水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合唱”。这种责任下沉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碧江区灯塔街道将辖区水域划片包干,明确每片水域的巡查责任人,实现“河有人巡、人有人劝”;印江自治县组织数十名民警化身水域“守护者”,通过全天候巡查劝返准备下河游泳的少年……从城市到乡村,从河流到山塘,责任链条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让防溺水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在松桃自治县的河道上空,无人机正来回盘旋,实时监控着水域动态;在玉屏自治县的重点河段,“天眼工程”的摄像头24小时运转,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警报。铜仁将现代科技深度融入防溺水工作,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
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巡查效率,更实现了精准防控。万山区在木杉河等危险水域配备救生圈、救生绳等设备,并通过社区网格员不定时巡查,形成“发现——劝阻——教育”的闭环;碧江区锦江街道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对溺水易发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劝离涉水危险行为。这种“天上有无人机、地上有摄像头、岸边有救生设备”的智慧防控模式,让防溺水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防溺水的难点在于,危险往往发生在学校监管之外、家长视线之外的“真空时段”。近年来,铜仁不断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正光街道“小青椒”志愿者的场景体验式宣传,铜江社区儿童之家的“知识接力赛”,唐家寨社区的“敲门行动”,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实则构建了覆盖全域的“安全感知网络”。当村级网格员能叫出每个留守未成年人的名字,当社区志愿者知道哪片水域是孩子放学后的“秘密基地”,这种程度的精准防控,比任何标语都更有穿透力。
防溺水不是季节性任务,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的社会工程。铜仁将防溺水纳入“五防”综合治理体系,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这种“常态化而非运动式”的思路,抓住了问题本质。只有将安全意识培育成像“饭前洗手”一样的生活习惯,将防护措施转化为乡村建设的标配元素,才能从根本上筑牢防线。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防溺水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唯有将责任扛在肩上、将科技用在实处、将共治落到细处,才能真正筑牢生命防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这既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文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