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返贫,铜仁亮实招!这幅幸福画卷正在绘就
发布时间:2025-10-22 09:15:32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梵净秋田金浪涌,乌江沃野福源长。秋日的铜仁,层林尽染间藏着丰收的暖意。
曾几何时,黔东大地的贫困痕迹,在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中逐渐消散。如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守护千万群众幸福生活的关键屏障,在这一重要征程上,铜仁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紧抓不放”的执行力,坚决扛起长久、永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聚焦收入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3+1”主要指标,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将防返贫工作融入山水之间、落到民生实处。
金风染透黔东岭,硕果盈枝百姓家。铜仁用一套全方位的防返贫“组合拳”,为百姓的幸福生活筑起坚实屏障,让黔东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安稳与希望。
“扫码申报才3天,村干部就来家里核实情况,帮我申请了监测户,还给我读书的子女申报了教育资助,真是解了燃眉之急!”玉屏自治县麻音塘街道三寨村白家庄组杨大哥,至今还记得去年因三个子女读书开销大陷入困境时,通过村里张贴的防返贫自主申报二维码获得帮助的经历。如今,他家不仅教育负担大幅减轻,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低保金,家庭生活重回正轨。

在防止规模性返贫工作中,铜仁首先筑牢“监测预警”第一道防线,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发力,线下组织干部深入村组,在村委会、小卖部等人员密集场所张贴防返贫政策“明白纸”和自主申报“二维码”,走村入户讲解政策;线上则利用村级微信群、QQ群推送申报渠道,引导群众“一键报贫”。同时,建立“每月重点排查+每半年全面清查”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动态跟踪,确保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我们还整合民政、教育、卫健等11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每月调度预警线索,建立乡村两级联合研判机制,让每一条风险线索都能精准处置。”铜仁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共调度发布预警线索58期,所有线索均完成核实处置,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3484户93033人,其中2025年新增1643户7145人,做到了“应纳尽纳、不漏一户”。

为确保帮扶精准有效,我市严格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对识别超过6个月的监测对象逐户分析研判,对风险单一的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对风险复杂的实施综合性帮扶,对有劳动力的落实增收类措施,对无劳动力的做好兜底保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消除风险18134户72655人,风险消除率达78.1%,《铜仁市“三关同频”推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等经验获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家门口上班,老人小孩都能照顾,这样的日子我很满足。”万山区龙生社区搬迁群众安丽红说道,自从2019年从思南县青杠坡镇搬到龙生社区,她就在社区的帮助下,入职了福珠朱砂加工厂,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
金秋时节,走进松桃自治县大路镇大溪村,山林间蜂箱整齐排列,成群蜜蜂穿梭飞舞,嗡嗡作响,忙碌不息,脱贫群众游太军正忙着采收蜂蜜。
大溪村积极探索、创新推行“党支部+强村富民+脱贫户参与”的联动模式,合作社统一提供蜂种、技术、标准和销售,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脱贫群众可通过入股分红、合作社务工或自行养殖等由合作社兜底回购多种途径参与,有效激发了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
“合作社不仅聘请养蜂大户教技术,还包销售,我今年养了10箱蜂,预计能增收2万多元。”游太军高兴地说道。如今的大溪村,30多户脱贫户参与甜蜜之路,年产值超过10万元。
产业是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一直以来,铜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依托东西部协作,聚焦粤黔常态化帮扶机制试点—万山区、粤黔协作乡村振兴特色带—江口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肉牛、中药材、生态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探索常态化帮扶新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让更多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

在江口县,通过整合资金建成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2座、亚洲最大抹茶精制综合车间2座,形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链条,带动包含脱贫群众在内的11万名茶农增收。
铜仁以打造百亿级“梵净蛋谷”、发展贵州家禽产业总部经济为目标,聚力打造致富“金蛋蛋”,通过共建粤黔协作乡村振兴蛋鸡产业示范园的方式,推动松桃省级蛋鸡产业示范园等16个规模蛋鸡产业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目前,我市规模化商品蛋鸡场共有98个,培育蛋鸡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9个、市级龙头企业10个,成功注册“蛋贵人”“佛顶栖凤”“梵净山鸡蛋”等鸡蛋商标,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建强基地、做好品质、打响品牌,持续扩大“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品牌效应。

思南红薯产业基地集聚加工生产、智能包装、物流销售等环节企业8家,构建起“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带动50余名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为打通特色产业销路,铜仁持续推进消费帮扶,47家企业入驻“贵粤荟·东莞馆”,销售额达600万元,赴东莞、深圳举办黄牛、蛋鸡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约超11亿元,推出“亿抹友能量”联名饮品扩大抹茶知名度,还构建“商超+农产品”模式,开设33个帮扶实体店,组织千余次直播带货,培育4个帮扶品牌,目前东莞累计采购销售铜仁农副产品34.18亿元,让“丰收果”变“增收钱”。

截至目前,铜仁市监测对象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69条,有劳动力的监测户全部获得产业或就业帮扶,特色产业已成为群众“稳增收、防返贫”的坚实支撑。
“要是没找到东莞的工作,家里的开销就是一个大问题了。”碧江区漾头镇监测户杨正伟翻着工资卡,对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激。2024年,他通过劳务协作渠道找到位于东莞的电子厂工作,月薪6000元,加上稳岗补贴,一年攒下5万多元,成功化解了家庭支出带来的返贫风险。如今,他不仅自己稳住了工作,还介绍同村3名脱贫群众到广东务工。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防止返贫的关键支撑。铜仁构建“就业培训+岗位对接+稳岗服务”全链条就业帮扶体系,针对脱贫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围绕电子、玩具、家政等领域,积极贯彻落实“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和省内、省外就业服务“一张网”建设安排部署,持续推进驻莞11个劳务协作站和1个劳务驿站服务质量提升,维护好省外就业跟踪服务“一张网”,为外出务工群体提供政策解读、就业咨询、岗位匹配等“链条式”服务,着力形成组织、护送、安置、稳岗“四位一体”的精准就业渠道。

我市还通过铜仁公共人才网、“铜仁公共就业”微信公众号、“铜仁人社”抖音号等途径,常态化开展“直播带岗”、入企探岗和线上岗位推荐活动,同时在乡镇人员集中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校等场所开展线下专场招聘,把岗位送入基层一线,将招聘开进集市和社区。今年以来,全市开展东西部协作招聘会59场,发布岗位5.1万个。
在技能培训方面,铜仁借鉴广东省“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经验,围绕全市六大主导产业和省内外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进一步提升脱贫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开展东西部协作技能培训127期5436人。

校企合作与稳岗基地建设同步推进,铜仁引进广东省参与校企合作用工企业14家,与市内6所职业(技工)院校开展合作,共开设订单班33个,培养学生1556人,毕业后在东莞实现定向就业126人。同时,共建“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38个,定期互通就业信息和岗位需求,促进铜仁籍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开通“点对点”专车(专列)66车次,3760名劳动力享受免费乘车政策红利。
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9.27万人次,其中在广东省就业5.56万人次,今年新增带动农村劳动力在广东省就业15441人,其中农村脱贫劳动力14685人,务工收入持续成为家庭防返贫的重要保障。
“房子修好了,看病能报销,孙子上学还有补贴,现在的日子不用愁了。”印江自治县紫薇镇监测户吴奶奶坐在焕然一新的家里,语气里满是安心。此前,她家因住房破旧、医疗支出大陷入困境,当地政府不仅帮她改造了危房,还落实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政策,让全家生活有了保障。
“十四五”以来,铜仁严格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无(弱)劳力监测户无缝衔接兜底保障,筑牢生活安全网。在社会保障方面,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整合民政、教育、卫健、住建等政策资源,将符合条件的监测户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落实残疾补贴、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住房保障等政策,及时补齐监测户在“3+1”保障领域的短板弱项,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在社会帮扶方面,铜仁市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资源,根据监测户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补足政策覆盖空白点。动员东莞172个村(社区)、106家企业、17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市内318个村,东莞社会各界向铜仁共计捐资折物2.62亿元,重点用于帮助监测户解决住房修缮、医疗补助、子女就学等实际难题。2021年以来累计获得东莞市财政援助资金25.39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96个,其中部分资金用于完善无(弱)劳力监测户生活保障、改造无障碍住房、配备基本生活物资等,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强化兜底支撑。

此外,铜仁市还联合市人社、文旅、商务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推进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工作,整合江口县云舍村、梵净山村、太平社区,印江自治县木黄镇,松桃自治县桃花源村等文旅资源,探索“茶旅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建设路径,打造乡村慢游精品线路,推进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特色带建设。通过该模式,周边无(弱)劳力监测户可将闲置房屋托管给文旅企业运营民宿,或通过土地入股参与文旅项目分红,间接实现稳定增收,进一步拓宽兜底保障路径。
“我腿脚不方便,没法干活,儿子还在上学,以前总怕交不起学费、看不起病。现在好了,政府给我办了低保,每月能领800多块,儿子上学免了学费,我看病报销比例也高。住的房子也是政府帮忙修的,下雨天再也不漏雨了!”玉屏自治县田坪镇脱贫户王大哥感慨地说道。
如今,铜仁已形成“监测精准、帮扶有力、保障到位”的防返贫格局,像王大哥这样的特殊群体正通过一项项兜底政策,稳稳握住幸福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当晨雾再一次笼罩梵净山,田埂上会再响起孩童的笑声,果园里会再传来采摘的欢语,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安稳与希望,正是“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注脚,铜仁正用“防返贫”的扎实举措,守住千万家庭的幸福日常。
未来的黔东大地,必将在防返贫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中,绘就更多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让每一份幸福都有坚实依托,每一段生活都有温暖回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