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厚植生态底色 建设宜居新城

发布时间:2025-10-24 10:20:04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十四五”期间,铜仁市持续推进全域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系统性、全方位的生态治理与修复,成功打造了“山、水、城、林”相互融合的城市森林立体结构。如今的铜仁,生态底色愈发鲜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持续提升,一幅“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人城和谐”的美丽画卷在武陵山腹地徐徐展开。




见缝插绿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常态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铜仁中心城区,位于碧江区的十公里沿江健身步道已活力满满。市民们或结伴慢跑,或随乐起舞,或带着孩童嬉戏,尽享江风拂面的惬意。这条串联起多个生态节点与城市功能区的 “绿色廊道”,不仅是市民休闲锻炼的首选,更是铜仁城市生态变迁的生动注脚。


“以前这河边 有些地方还是荒地,现在步道全都串联起来了,饭后过来散散步,心情特别舒畅。”市民姚斌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他表示,如今的锦江两岸,碧波荡漾,草木葱郁,已成为调节身心、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图片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铜仁市在城市空间中对 “绿”的精雕细琢。“十四五”期间,我市严格遵循 “生态优先、规划引领”原则,将绿化建设融入城市更新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大力实施“见缝插绿、拆违补绿、破硬增绿”等举措,有效盘活了城市边角地、废弃地、裸露地块。


截至2024年底,全市绿地面积已突破7239.37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7540.21公顷,公园绿化面积超2431.14公顷。累计建成各类公园88个,中心城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高达85.48%。“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的美好愿景,已成为铜仁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


“我们始终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铜仁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局长杨锐介绍,通过构建城市绿带、绿道、绿环网络,同步推进小区增绿、道路添绿、单位植绿,让城市绿化与城市拓展同频共振,切实满足了市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绿水绕城

系统治理,清水绿岸焕新颜


城市的灵动,离不开水的滋养;生态的秀美,更需水的赋能。铜仁市以“绿水”工程为牵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实现了全市江河湖库监管全覆盖。


针对锦江等主要流域,我市打出了一套“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生态护岸、滨水绿化、水源涵养” 的组合拳。通过实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等项目,从源头上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开展常态化河道保洁与清淤疏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与生态功能;采用生态石笼、植被混凝土等技术建设生态护岸,提升河岸稳定性与景观性。



如今,锦江河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Ⅰ类标准。2024年8月,锦江河成功斩获“贵州省美丽幸福河”称号,成为全省流域治理的典范。沿江两岸,昔日的“脏乱差”地块变身亲水平台、湿地公园,成为市民观水、亲水、乐水的新地标。


“我们坚持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着力构建健康水生态、优美水环境、优质水资源、安全水保障的水网体系。”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市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梅可艳表示,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智慧水务建设等举措,不仅守护了一江清水,更让水资源成为支撑铜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图片



蓝天常驻

精准治污,生态优势促转型


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体现在每一口新鲜的空气里。依托66.2%的森林覆盖率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铜仁市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以精准治污、科学施策守护“梵天净土”。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我市严控“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在能源结构优化上,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煤电清洁化利用,中心城区及县城建成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在交通结构转型上,加速推进公交车、出租车“油换电”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有效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同时,我市还加强了建筑工地、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的全方位管控,建立了“天地空”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污染问题早发现、早处置。监测数据显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攀升,2024年达到99.1%,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达97.8%,PM2.5年均浓度低至21微克/立方米,远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铜仁蓝” 已成为城市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绿富同兴

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从滨水绿道到口袋公园,从清澈江河到蓝天白云,铜仁市以“绿道、绿城、绿水、绿村、绿园、绿景” 为脉络,不仅让生态颜值不断提升,更让绿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如今,铜仁成功入选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突破5000亿元。绿色生态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催生了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我市打造了梵净山、朱砂古镇等一批知名文旅品牌,2024年接待游客量 突破1亿 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 1450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展望未来,铜仁市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铜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宜居山水城市,让群众在生态红利中收获更多幸福。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