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红色故事 | (三)游击队长赵昌顺

发布时间:2021-05-20 13:57:47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1934 年 5 月,贺龙率红三军挺进沿河,军部进驻离水田坝东北 10 余公里的晓景乡长岗岭村,又在水田坝南面 10 公里的铅厂坝设立了师部。兵锋所指,水田坝的土豪劣绅早已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受尽欺凌的贫苦大众,听说专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来了,又看见昔日作威作福的老爷们犹如丧家之犬,纷纷逃窜,不禁拍手称快。 

  乡公所对岸的黄泥坡,有个叫赵昌顺的青年,读过几年私塾,是当地有名的知书识礼的明白人。因为家庭十分贫寒,一直跟父亲编织篾货维持生计。他听说红军驻在谯家铅厂坝,就偷偷跑去,想看个究竟。正在策划进驻水田坝的师长钟炳然听说从水田坝来了个青年农民,很高兴,就与贺炳炎团长一起接见了他。经过交谈,钟师长、贺团长发现赵昌顺有文化,有头脑,有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非常高兴。于是,赵昌顺留下来在红军中学习了五天。在与红军战士接触中,赵昌顺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弄清了红军革命的目的和任务,知道了红军的政策和纪律,心里犹如照亮了一盏明灯。他下决心,要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革命。钟师长、贺团长同意了赵昌顺的请求,并派他回到乡里发动受苦群众,组织游击队,跟着红军干革命。 

  赵昌顺回家后,秘密串联了黄玉成、赵昌盛、赵昌培、赵继昌、杨光廷、赵昌植等人,并把他们召集到猫洞的关帝庙里秘密开会。赵昌顺首先介绍了自己在铅厂坝红军部队的情况,然后向大家讲解了自己在红军中学到的革命道理,他告诉大家,穷人要翻身,就得起来革命,建立自己的队伍,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反动政权,成立苏维埃政府。他要求大家分头行动,发动可靠的贫苦群众,把游击队建立起来。大家越听越兴奋,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表示坚决跟着红军干革命,与土豪劣绅斗争到底。最后,他们庄严宣誓:“紧跟红军闹革命,永远不变心,哪个变了,砍头不留情。” 

  1934 年 7 月 15 日,水田坝游击队正式成立了,为苏维埃第八游击大队,任命赵昌顺为大队长。第二天,即 7 月 16 日,根据团长的意见,赵昌顺和廖云44清把大队部设在原国民党乡长赵昌明家,在门口竖起一面鲜红的大旗作为标志。 

  有了苏维埃,有了游击队,劳苦大众当家作主,从此,军民密切配合,并肩战斗,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展开了。他们首先按政策没收了全乡土豪劣绅的土地、粮食、财产,除留下部分粮食作为部队给养外,其余全部分给了贫困农民。人们欣喜若狂,衷心拥护。游击队在群众中有了威信。不到半个月,八大队由原来的 60 几人迅速发展到 150 多人,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游击队。 

  八大队除经常单独出击外,还配合红军作战。曾参加过黑水抗击杨畅时和枫香溪、毛田坪、芭蕉坪大败黎刚等主要战斗,特别是三打淇滩场、重占沿河城。八大队在赵昌顺、廖云清率领下,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紧密配合红军,直插敌阵,奋勇拼杀,屡建功勋。当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八大队,赵昌顺,敌人听了得一惊;白天不敢走大路,夜晚不敢点油灯。 

  1934 年 10 月通过整训,八大队整编为三个中队,正式列入红军编制,在 以后的革命道路上,继续发扬了红军英勇战斗的精神。

编辑:黄婷婷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