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红色印记 | 萧克:红二、六军团会师后

发布时间:2021-05-20 13:57:02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图片
栏目语
图片
1934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原红二军团缩编)挺进沿河,与各族人民团结战斗,把沿河变成红色革命的热土,开辟了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云贵高原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又称“联县政府”。在开创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许多优秀党员、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战,前仆后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业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缅怀英烈们的浩然正气,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光荣传统。沿河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在所属各媒体平台开设《沿河红色印记》栏目,讲述红军在沿河的革命历史故事。
图片

会师后,我们立即对当时整个战争形势和自已的任务,以及行动方针进行了审慎地研究,认为:刚刚退出江西根据地的中央红军,正与优势敌军在湘粤桂边境苦战,夺路向西转移,二、六军团就应积极行动密切配合。我们两个军团会师的时候,二军团有四千多人,六军团有三千多人。当时人家说我们有万把人,其实只有八千子弟。虽然子弹不多,但士气旺盛,武器齐全。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红二军团在同六军团会师之前,在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周小康、夏曦的领导下,在湘鄂西苏区建立了工农政权和游击队,赤卫队。由于强大敌人的残酷和长期的进攻,加上党内“左”倾路线的干扰,特别是肃反的扩大化,不得不退出洪湖根据地。后来在湘鄂西分局的领导下,在湘鄂川黔边,主要在黔东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创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各种群众组织,没收和分配了土地;同时在黔东各县建立了地方武装。红军有了这块不算大的根据地,在战略上、精神上有依托,得以争取某种程度的主动。同时由于红军工作的恢复和加强,就保存了有生力量,在四川、湖北、贵州广大地区保持了红军的强大政治影响。


尽管是这样,但黔东根据地纵横才二百里,人口只有十万以上,人少粮缺,这对二、六军团会师之后作更大发展的前程来说,是不理想的。怎样找到更好的发展前程呢?我们把四周的地形、民情、经济条件及敌情统一研究一下,认为湘西澧水流域上游,最适宜于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于是我们决定向湘西进军。


湘西经济虽然落后,但我党的影响比较大。那里过去是贺老总领导的部队活动的地区,有比较好的群众关系。贺老总在这些地区人熟地熟,有利于我们发展。而且湘西敌人的力量薄弱,只有陈渠珍部三个旅和三个保安团,约万余人,加上被贵州军阀赶出来的杂牌军杨其昌、车鸣骥、雷明仇、廖怀中等部的四千多人,他们都是寄食于陈渠珍,总兵力不大,战斗力也不强,有利于我们向这个地区开展战略攻势。只有向湘西进军,才能达到牵制、调动湘鄂两省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的转移;才能在游击战、运动战中建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已,练出好队伍。


 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向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地区开进。(摘自《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第321页)

稿件来源:



《黔东苏区永放光芒》书籍,此书由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2014年8月出版。

编辑:黄婷婷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