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非法侵入你的住宅 ,你该怎么办?怎么做算正当防卫?

发布时间:2023-05-16 11:06:54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住宅作为普通人安全的最后一道防护锁,往往能给予人们最后的“安全感”。那么,当这道防护锁被打破时,人们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法律又该如何惩处非法侵入行为?
图片
住宅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护锁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更加注重住宅安全、住宅安宁。”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检察官纪丙学告诉记者,我国法律对住宅保护予以了全面规定。
纪丙学介绍,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民法典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刑法也规定了非法侵入住宅罪,以保护公民的住宅安全与安宁。此外,盗窃罪、抢劫罪中关于入户盗窃、入户抢劫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住宅安全的特殊保护。
“非法侵入住宅行为,不仅侵害公民住宅安宁权,还可能侵犯人身法益,并直接导致被害人‘安全需要’的危机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给被害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和财物的损失。”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检察院检察官李冬冬向记者表示,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独自居住的女性比例不断上升。如果住宅安宁权无法保护,不仅可能导致故意伤害、故意毁坏财物、强奸或更为严重的恶性案件发生,侵害行为往往也对被害人的心理造成极大恫吓,其精神上的伤害短期内无法恢复。图片
“不过,住宅安宁权作为一项重要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未受到足够重视。”李冬冬表示,该案中,女性被害人除了住宅安宁受到侵犯之外,有时为了躲避侵害者甚至四处搬家,物质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不小的伤害。
不能因为此类案件没有直接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结果就简单认为没有必要起诉。检察机关应当综合考虑全案,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从严打击、依法起诉,彰显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沉睡条款逐渐“苏醒”
“所谓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未经法定机关批准或者未经住宅主人同意,非法强行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我国刑法第245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江苏新天伦律师事务所律师林晓莉告诉记者,司法实践中,侵入他人住宅,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而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往往是其他犯罪的手段行为,比如闯入他人住宅盗窃,在这种情况下,认定为非法侵入住宅罪也有一定难度。因此,该罪名也一度被称为刑法中“沉睡的条款”。
“长期以来,因为传统社会生活习俗和熟人社会的因素,人们对住宅安宁问题一直不太‘在意’。而随着城镇化推进,住宅私密化、邻里陌生化成为趋势,住宅安全、安宁受到更多关注,以往司法实践中适用较少的非法侵入住宅罪逐渐‘苏醒’,强化了对住宅权益的保护。”纪丙学表示。
图片
认定罪名有哪些难点
近年来,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方式也有变化,从以往较常见的持凶器强行进入,到现在安装偷拍设备等新型手段,该罪名的认定也存在一定难度。
“实践中,非法侵入住宅罪的罪名认定和刑事追诉标准存在认识模糊。”纪丙学告诉记者,比如,“住宅”的界定,一般是指供人生活居住与外界相对独立、封闭的场所。宿舍、酒店房间能否认定为“住宅”,非法侵入上述场所能否认定为非法侵入住宅。再如,行为方式上,非法侵入是否仅指物理介入,如犯罪嫌疑人进入被害人住宅,通过技术手段控制被害人家中自行安装的摄像头,侵害了被害人住宅安宁、隐私的行为,是否属于非法侵入住宅。
在纪丙学看来,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刑事追诉标准是什么,目前也还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另外,非法侵入住宅罪与其他罪名的关系问题也待进一步明确。实践中,非法侵入住宅往往以侵害住宅内的财产、身体、生命或者其他人格利益为目的,如非法侵害住宅后实施盗窃、强奸、抢劫、杀人等犯罪,一般按照行为人旨在实施的主要罪行定罪量刑。如果行为人以实施其他犯罪为目的侵入住宅后但未实施上述犯罪,如入户盗窃但一无所获的,能否认定为非法侵入住宅罪等。应该说,上述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研究。
“具体到办案中,嫌疑人是否构成非法侵入住宅罪有一定分歧。”熊伟向记者表示,比如在上文提到的现实版《寄生虫》案中,当时公安机关认为,入户盗窃与非法侵入住宅是牵连关系或竞合关系,应当仅评价为盗窃罪。
非法侵入住宅罪要求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或者经住宅主人要求其退出仍拒不退出的行为,张文峰不符合强行闯入他人住宅的要求。我们则认为,张文峰在被害人家中居住九个月之久,其间多次秘密进出他人住宅,其主观上并不是每一次都以盗窃为目的进入住宅,根据刑法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不以盗窃为目的进入他人住宅的不宜认定为盗窃罪。
其次,非法强行闯入他人住宅中的“强行闯入”可以是明目张胆闯入,也应当包括秘密强行闯入,只要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自己没有正当理由进入他人住宅即可。
最后,张文峰在他人家中购买菜刀、电饭煲等生活用品,显然是将他人住宅当作自己住宅使用,符合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罪要件。

住宅遭非法入侵可以实行防卫
当住宅被非法侵入,当安全的最后一道底线被突破时,我们是否能奋起反抗呢?
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均给出相同的答案——公民的住宅安全属于公民人身权的范畴,受到法律保护,公民享有住宅和个人生活不受侵扰和破坏的权利,对于非法闯入住宅并对公民进行故意伤害的行为,可以进行防卫。
为使自身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制止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且未超过必要限度的,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面对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实施暴力的行为,防卫人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检察机关办理案件时应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力量对比、所处环境等因素,并进行全面分析,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办案理念。
守牢最后的“安全底线”
“公民住宅的安全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人权的保障。司法机关应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和人权保护意识,对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案件,及时立案,积极侦查,依法审判,用实际判例来教育民众,让公民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亦是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关键所在。”
“比如我们在办理王军非法侵入住宅案时,发现开锁行业管理缺失、快递行业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等多方面社会治理问题。”李冬冬介绍,虽然本案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开锁人员违反行业规定操作,但行业主管部门日常监管缺失、开锁技术传授过于随意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检察机关经深入调查,向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加强对开锁行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教育,严格遵守开锁时有第三方在场等规定。公安机关已对辖区内开锁从业人员进行了排查清理,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开锁从业备案管理。
郑秀娟也表示,为避免类似尹飞非法侵入住宅案件再次发生,判决生效后,肥城市检察院打破办案局限,延伸检察职能,促进诉源治理,结合办案能动开展心理疏导,组织了“筑牢安全防线,守护住宅安宁”的法治宣传活动。通过解决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达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对住宅安全、安宁保护的新需求,依法从严惩处非法侵入住宅犯罪,以及关涉住宅安全、安宁的犯罪,切实维护公民私人空间安全。”纪丙学表示,制定规范性文件,明确以“软暴力”手段非法进入或者滞留他人住宅的,属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同时符合其他构成要件的,应当以非法侵入住宅罪定罪处罚。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好民法典、刑法有关规定,切实保护公民住宅安全与安宁,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选编发布保护住宅安全典型案例,发挥指导办案和教育警示、法治宣传作用。
民法典在线
关注民法典在线,关注民法典,您身边的百科全书,带您解读民法典的1260条,用民法典为您伸张属于自己的权利。
2篇原创内容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