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创新"四化"模式 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3-29 19:29:34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积极创新,细化举措,探索出"四化"工作模式,从阵地建设、活动形式、志愿服务、移风易俗四个维度发力,实现与基层治理、群众生活、民生需求、乡风文明的深度融合,为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注入强大动力。


  
阵地建设标准化,筑牢基层治理根基。沿河按照“五有”标准建设要求,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进一步优化文明实践阵地功能,提升实用性和吸引力,打造群众“愿意来、来了有收获、来了还想来”的文明实践家园。乡镇(街道)建设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明实践所。村(社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进行改造提升,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让文明实践有场地、有设施、有氛围。将文明实践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设立民情收集点、矛盾调解室。如黑水镇杨寨社区通过"院坝协商",围绕村庄环境整治等议题,邀请村民共同商议,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活动形式多样化,丰富群众生活。沿河积极创新活动形式,推动文明实践活动从“单一供给”向“多元菜单”转变。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表演、端午龙舟赛、中秋诗词朗诵会等。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科普讲座、读书分享会、红色研学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阅读习惯和爱国情怀。针对老年群体,举办健康养生知识讲座、土家非遗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动,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同时,利用线上平台拓展活动形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身边。如2月20日贵州省第三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在沿河开赛,通过网络直播,吸引数万名在外务工人员观看。“乌江之声”理论宣讲、“文明积分”评选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文明实践活动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增强了文明实践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志愿服务专业化,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沿河打造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医疗健康、科技科普等多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针对性培训和管理,探索“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志愿者参与热情,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聚焦民生需求,开展精准化服务。医疗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免费体检、疾病诊治、健康咨询等服务,建立村民健康档案,跟踪村民健康状况。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队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传递给基层群众,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的民生需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移风易俗常态化,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沿河将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推进,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遏制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不良风气。发挥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对红白喜事进行监督和引导。利用文明实践阵地开展"院坝协商・为爱减负"等项目活动,举办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媳等。通过常态化的推进,沿河的乡风民风得到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下一步,沿河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建设文明和谐沿河贡献力量。

编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