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聚力民族团结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31 09:58:41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以“共建模范市,展现新风采”为主题,铜仁市民宗委日前联合公安、文旅等部门,在碧江区团结广场开展现场宣传活动,拉开了铜仁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序幕。铜仁市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进机关、企业、社区(村寨)、乡村、学校”系列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积极营造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这是铜仁市统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武陵山区多民族聚居的生态之城,铜仁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为抓手,结合实际提出了系列新举措、新制度,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自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铜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站位、高起点、高规格谋划推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细落实。2024年,铜仁市再度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1个集体、2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不久前召开的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铜仁市11个集体、15名个人受表彰。截至目前,铜仁市14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78个地方和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玉屏侗族自治县纳入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示范试点,推动示范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基础上,铜仁持续不断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继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团结的绿色铜仁新风采。
文化浸润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一把油纸伞,不仅是日用之物,更是民族交融的生动缩影。”在印江一中高三(19)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汪青以土家油纸伞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和生动的讲解,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感受各族群众在技艺传承中共同奋进的力量。她表示:“历史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育人的工程。我们依托教材,从史实、情感、方法三个维度,将民族团结的理念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铜仁市深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五个认同”根植各族群众心中。
红色教育成为“精神纽带”。打造万山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阡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等4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铜仁片区,打造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会师纪念地、石阡县困牛山战斗遗址3个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每年接待参观学习超100万人次。2024年,《万山区“三个聚焦”做深做实红色教育》入选国家民委《正确民族观实践典型案例汇编》,打造舞台剧《困牛山红军壮举》,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凝聚共识。
民族文化焕发“新活力”。支持苗绣、箫笛、藤编等非遗技艺传承,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思南县第一小学打造民族文化主题墙,将花灯戏引入课间,玉屏自治县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演出,培育石阡说春、松桃苗绣、思南花灯和喜文化等一批非遗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人。文艺精品频出,民族声乐《妹妹是水哥是山》作为全省唯一入选作品亮相全国舞台;大型音乐剧《平萧玉笛》《情姐下河洗衣裳》巡演期间,各族演员同台演绎,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宣传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传二人讲”,由干部与民族代表搭档,用普通话结合当地方言开展政策宣讲。2024年以来,组建宣讲团,在全市遴选10名宣讲员,深入区县、机关、企业、学校等领域开展宣讲51场,受众2万余人。
生态赋能
书写绿色铜仁发展民生答卷
深秋时节,梵净山云雾缭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拾级而上,在一呼一吸间感受“中国天然氧吧”的独特魅力。这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7%,生存着7900多种野生动植物,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绿色明珠”。
铜仁市将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发展红利,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底色。
守护生态筑牢“绿色基底”。出台《中共铜仁市委 铜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深入实施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沅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乌江干流水土保持治理3大标志性工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全市国考和省考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以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绿色经济实现“量质齐升”。积极争取省级出台《关于支持铜仁市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生态食品、文化旅游等六大生态主导产业,依托省级支持政策,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8家,“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入选全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4年铜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49.8亿元,首次跨入全省第二方阵;2025年铜仁市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38%,增速全省第一。
生态惠民点亮“幸福生活”。创新设立贵州首个“生态账户”——“梵净生态账户”,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让各族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实施“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聚焦“强基层组织、强集体经济,富群众口袋、富群众脑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整治房子乱修、厕所乱建、污水乱排、垃圾乱倒“四乱”,树立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正气清风“三风”,让民族村寨既见“山水”,更有“乡愁”。
多维交融
织密各族群众连心网
今年五月,莞铜各族青少年交流“红石榴”夏令营在铜仁市举办。来自铜仁市民族中学、东莞高级中学的近70名各族青少年齐聚一堂,通过红色教育、生态研学、非遗体验等多元活动,在互动中厚植民族团结情怀,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
铜仁市以“三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绘就“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图景。

“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播撒“团结种子”。依托东西部协作东风,开展苏铜、莞铜“红石榴伙伴”冬(夏)令营,各族青少年同吃同住、共学共研,进一步加深各族青少年互嵌式交往。举办“石榴籽一家亲”优质课、主题团队课评选活动,在省级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石榴籽一家亲”学科课程及实验教学类课程优质课10个奖项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个。思南一小创新探索“沉浸式”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相关经验在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刊载推广。
“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搭建“融合平台”。全市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144个,安置各族群众29.3569万人,其中跨区域搬迁12.55万人。在安置社区配套建设学校、医院、文化广场,打造碧江区正光街道正光社区、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等12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通过“新市民・大舞台”等活动,让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飞歌等文化形式同台展演,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各族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织就“情感纽带”。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文旅融合”新路径,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有效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串联梵净山、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石阡温泉等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漫步铜仁市法治文化长廊,“案例+漫画+法条”的普法墙吸引市民驻足;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团龙村红色法治公园,长征故事与法治精神相互交融。铜仁市共建成78个县级以上、1500个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市级长廊+县区公园+村级阵地”三级体系让各族群众“休闲学法”成为常态。
铜仁市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作为重要保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民族团结,确保民族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
健全法规体系“定规矩”。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法两规定”,出台《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铜仁市地方立法条例》等14部地方性法规,将民族文化保护、生态发展等纳入法治范畴。
强化法治宣传“明共识”。依托“国家宪法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开展“法律十进”活动,组织法官、律师深入民族村寨宣讲政策,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在易地搬迁社区设立“法律便民服务站”,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

防范风险隐患“守平安”。以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为抓手,健全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深化“平安铜仁”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民族团结等现代化技术,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作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管理,形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的铜仁,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铜仁市将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为目标,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武陵山区常开长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铜仁实践凝聚起磅礴力量。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