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四五”丨贵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17 14:45:13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11月17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202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97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6元,分别较2020年年均增长4.7%、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2.8:1。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油料产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0万亩,广大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揭榜挂帅”,把主推品种和高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57万亩以上,2024年产量达到1146万吨,亩产较2020年提升19.7公斤,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持续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2024年肉蛋菜产量分别较2020年增加40.2万吨、26.7万吨、625.2万吨,生猪从净调入省转变为净调出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倾斜支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加快发展,累计帮助67.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坚持产业就业两手抓,大力实施产业奖补到户,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帮扶车间、公益岗位安置等举措,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人以上。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面貌进一步改善,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2021年以来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连续四年获评“好”等次。
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专班化推进12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产业集群10个、产业强镇65个,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等14个“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山地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全省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薏仁、太子参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全国前三位,夏秋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主产区。特色农业成为“两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圆满完成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农业资源家底,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南首个粮油试验基地落户贵阳,自主选育的油研2020、威芋5号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品种,康农玉8009获评全国重大新品种,遵义朝天椒、大方皱椒跻身全国十大名椒,三穗鸭、关岭牛等16个地方品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功克隆优质地方猪种促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破译关岭牛完整基因组促进精准育种,性控冻精技术母犊出生率超88%,助力肉牛扩群增量。集中攻关农机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改进一批适宜丘陵山区的新农机,工厂化育苗、无人机吊运、智能化作业成为山地农业新场景,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关键纽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8%,年均增长3.4个百分点。建成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农药创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全省农业科技贡献进步率61%,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引导农户清乱堆乱放、清残垣断壁,统筹改造一批卫生厕所和养殖圈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生活垃圾,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治理生活污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2.1%、57.9%和93.4%。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高额彩礼、滥办酒席等突出问题治理,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良好家风、纯朴民风、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活力四射,成为展示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促进地方发展的新引擎。农民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角,乡村成为既有乡土韵味、又承载诗与远方的理想家园。
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人往基层走、政策往基层倾斜;创新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全省无经营收益村实现动态清零,村经营收益18.2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有158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468个。稳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完善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机制,出台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十条措施”,湄潭、息烽、金沙顺利完成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农村发展活力不断焕发。
文章推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