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岭少年到全运冠军:雷江清的十年淬炼
发布时间:2025-11-20 09:12:24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
全运会夺冠后的第二天,雷江清坐在休息房间里,依然觉得一切都不太真实。


雷江清参加本次全运会比赛现场。
11月18日,第十五届全运会举重男子81公斤级决赛场上,来自贵州铜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21岁小将雷江清,在抓举暂列第三的不利局面下,挺举奋力一举204公斤,以总成绩366公斤实现惊天逆转,为贵州代表团夺得本届全运会的第五枚金牌。

雷江清(右一)参加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
当现场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这个从苗岭大山深处走出的青年,却显得异常平静。
这份平静背后,是一个从铜仁松桃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少年,用整整十年走过的路。
时间回溯到2014年的那个黄昏,松桃自治县第三完小的操场被夕阳染成金色。11岁的雷江清正准备回家,却被体育老师龙正发叫住了。
“试试这个?”老师递过来一根杠铃杆。
那是他第一次触摸杠铃。生锈的铁杆在夕阳下泛着光,他用力向上提起,杠铃杆微微颤动,最终稳稳举过头顶。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是觉得好玩。”如今回忆起来,雷江清的语气里还带着一丝孩子气。训练意味着每天放学后要多留一两个小时,回家时天都黑了,“心里其实不太情愿。”

在松桃三完小训练时的雷江清(右下一)
在松桃这样的山区,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雷江清的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直到启蒙教练的发现,让他找到了除读书之外的另一条路。
训练条件很艰苦:破旧的杠铃片、水泥地的训练场、缺这少那的设备。“但我们那里的体育氛围很好,老师们都很支持,对我们也要求严格。”他说,“这是我能够走出来的重要原因。”
在农村,一个普通农民工家庭要供养五个孩子已属不易,支持孩子走体育这条路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付出。
“父母和哥哥姐姐都很爱我,也很支持我,觉得要是举重是我的强项的话,会无条件支持我。”谈到家人,雷江清的言语中充满感激。这份无条件的爱,成为他在举重路上“披荆斩棘”的重要力量。
然而,每一个运动员的成长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2020年底,雷江清的举重生涯遭遇了严重危机。

第一次参加举重比赛的雷江清(中)。
“当时在学校犯错误被遣回家,我第一次跟父母提出要放弃举重这件事情。”回首往事,他毫不避讳曾经的迷茫,“感觉自己那时候还没长大,心性还没定下来,人也很浮躁,所以不懂事。”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父母、教练和学校老师的耐心开导,让他重返训练场。紧接着的疫情让他在家待了4个月,反而给了他静心思考的时间。
重返训练场后,队友们都发现他变了个人。“每天除了训练几乎不怎么说话,人也沉默寡言了,但专注度有了质的飞跃。”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描述自己的转变:“就像从班里的垫底,直接考进了前十。”这个曾经迷茫的少年,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2016年,13岁的雷江清第一次离开松桃,独自坐大巴前往省体校,开始了真正的专业训练生涯。
“13岁时第一次离家,一个人坐大巴车去贵阳,感觉很新奇。”他回忆道,“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早早地学会了独立。
“相当于进社会比较早,所以也独立早,懂事得早。”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少年早早背负的理想与坚持。

雷江清(左三)参加本次全运会夺冠。
真正的考验在2021年降临。腰部的受伤让他刚刚有所突破的训练成果几乎归零。
“好不容易通过训练,让自己挺进190斤级了,然后受伤后,相当于又回到起点。”雷江清描述着当时的困境,“那个时候身边的队友都在出成绩,自己停滞不前,心理压力就特别大。”
转机出现在2023年的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他首次夺冠。那次夺冠让他信心倍增,也让他学会了与伤病共处。“这个过程中压力再大也没有想过放弃,就是扛过来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
对于2022年全国锦标赛总成绩第七、2023年挺举第八这些“不完美”的成绩,他有着独特的理解:“这些‘不完美’恰恰是我进步路上的起点,这起码证明我在开始拿成绩了。”在他看来,正是这些成绩的积累,为日后“蝉联第一”奠定了重要基石。
在雷江清的生活里,除了举重,还是举重。
“举重运动员其实很需要休息和养伤。”他说,“平时不是训练,就是去做治疗的路上,没有时间培养其他爱好。”
当被问及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来时,他想了想:“一定要热爱,才能坚持。”从松桃三完小简陋的训练场,到省队专业的训练馆,再到全运会的赛场,这条路他走了整整十年。那些破旧的杠铃片,那些水泥地上的汗水,那些独自想家的夜晚,都化作了最后那惊天一举的力量。

雷江清(右三)参加本次全运会夺冠。
现在,全运金牌在手,雷江清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后面的目标,就是走上更大的颁奖台。”他说这话时,语气依然平静,就像在说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那个曾经在山区小学操场上懵懂试举的少年,如今已经举起了更大的重量——不只是204公斤的杠铃,更是整个大山的希望。
十年淬炼,终成一剑。
十年,他从苗岭深处走来,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相关新闻